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康复案例
预防知识
饮食健康

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感染频道”加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肿瘤晚期,失去手术等根治性治疗机会,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而肝癌的癌前病变及肝癌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对肝结节性病变的分类、发生癌变的机制、病理特点、影像学诊断进行概述,希望能给临床医师提供一定参考。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肿瘤晚期,失去手术等根治性治疗机会,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而肝癌的癌前病变及肝癌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对肝结节性病变的分类、发生癌变的机制、病理特点、影像学诊断进行概述,希望能给临床医师提供一定参考。

  肝结节性病变的分类及定义

  目前大多数学者应用年由国际胃肠病学大会提出的分类标准,将慢性肝病中的各种结节分为再生结节、不典型结节两大类。其中再生结节包含以下几类:单腺泡再生结节、多腺泡再生结节、硬变结节、段或叶的增生、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将不典型结节分为肝腺瘤、不典型增生灶以及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细胞癌(HCC)。不典型增生灶指直径1mm的一簇不典型的增生细胞,若直径1mm,则称之为不典型增生结节。

  肝结节性病变进展为肝癌的发病机制

  肝结节向原发性肝癌转变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细胞因子、癌基因等共同参与,多步骤发生的过程,在环境、遗传或外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异常增殖,不典型增生细胞产生,致不典型增生结节向原发性肝癌转化。目前针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胞因子的表达、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方面。正常肝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都由细胞内和细胞间信号调控,一旦细胞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则极易引起癌变。如Mas等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生成素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促血管形成因子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表达上调,这些因子是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PI3K/Akt/mTOR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来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Zhang等研究发现在肝癌患者中,活化的STAT3的表达阳性率和强度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提示STAT3在癌变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Xie等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抑制细胞黏附性,促进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由此可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发靶向药物,逆转肝结节向原发性肝癌的转变,造福于患者。此外,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明确肝结节向原发性肝癌转变过程中的病理特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肝结节性病变进展为肝癌的病理特征

  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通常伴随着大细胞改变(LCC)和小细胞改变(SCC)。通常由再生结节进展为不典型增生灶至不典型增生结节,根据异型程度,又可将不典型增生结节分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HGDN)。

  有学者提出,LCC的肝细胞随着慢性肝病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多,无P53基因突变,因此认为这种改变是细胞增殖障碍,而非癌前病变。SCC常出现在肝硬化结节中,是一种单克隆性的肿瘤增生样病变,具有很高的细胞增殖活性。有学者研究认为,不典型增生灶主要包含SCC和肝细胞增殖,不典型增生灶是在细胞学上分化良好的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结节则同时具有细胞学和结构上的改变,此时仍然无明显证据诊断为肝癌,不典型增生结节向肝癌的转变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由LGDN进展为HGDN,直至出现早期的小肝癌。

  大细胞改变

  LCC最初在年由Anthony等提出,其特点为肝细胞和胞核的体积增大至正常2~3倍;同时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可见核仁增大,多核、核染色质浓染,有时也可见核分裂现象;大细胞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出现,不挤压周围组织。Anthony认为其与人类HCC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研究显示这一观点缺乏向HCC转变的证据,现在通常被认为是慢性肝损伤,肝细胞退行性变的结果,LCC可作为HCC相关的预测因子,而不能称为真正的癌前病变。

  小细胞改变

  SCC最初由Watanabe等在年提出,其特点表现为胞质缩小同时胞核中等程度增大,核/比值增大,介于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之间;胞核异型,染色质致密,可表现为多核,胞质嗜碱性;肝板厚度可增加2~3层细胞,胞核密度增加,有时可见假腺样结构形成;多呈结节状、灶状分布,可对周围肝实质有压挤。SCC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其形态学类似于肝癌细胞,免疫表型同肝祖细胞相似,同邻近肝癌细胞有类似的染色质改变。结合以上病理表现,大多数学者认为SCC是一种真性不典型增生,是肝脏的癌前病变。

  SCC可分为病灶内和弥漫性两种,前者存在于变异的肝细胞病灶内,可以形成所谓的“病灶内病灶”或“结节内结节”,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后者多与胆汁淤积有关,存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是肝实质对慢性淤胆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与HCC发生无关。

  苏秦又根据结构异常的程度将灶性SCC分为轻度的不典型增生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是指轻度结构异常,病变体积较小,肝板厚2~3层细胞,细胞的密度是周围肝实质的1.5~2.0倍;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指明显的核不典型性和结构异常,病变体积较大,肝板厚达3层细胞,细胞密度是周围肝实质的2倍。当肝细胞密度增加到周围肝组织的2倍、肝板排列紊乱同时厚度超过3层细胞、可以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时可将不典型增生诊断为高分化HCC(EdmondsonI级)。

  再生结节

  再生结节是局灶性的肝细胞及间质的增生,逐渐形成肝实质小岛,小岛内有胆小管、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正常的肝组织。增生的肝细胞被其周围的纤维基质分隔,并压迫周围基质,导致假小叶形成,结节的大部分或全部被纤维基质包绕。小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0.3cm。大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为0.5~2.0cm,当超过2.0cm时通常为不典型结带。部分再生结节的肝细胞内有铁沉积,这种结节特别是直径超过0.8cm的结节,癌变几率大于无铁沉积的结节。再生结节主要由门静脉供血,有少量动脉血供存在,同周围正常肝组织相似。

  不典型增生结节

  不典型增生结节进展为HCC的重要标志为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及增多,而汇管区逐渐减少。正常肝细胞由门静脉和肝动脉供氧,HCC生长出许多新生小动脉,由动脉供氧,它们不和小胆管伴行,不是汇管区的组成部分,称为非配比小动脉。LGDN内可见汇管区,非配比小动脉较为少见,而HGDN非配比小动脉较多,汇管区仍可存在。

  LGDN边界清楚,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肝细胞有微小的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密度增加,可有LCC,很少有SCC,肝板厚1~2层细胞,不包含假腺样排列,没有明显增厚的肝板。

  HGDN肉眼观及镜下观境界清楚,镜下观可见:局部肝细胞密度增加,形成一个边界,高倍镜下HGDN的边界不清楚。结节内常有不规则小梁状肝细胞排列,细胞密度≥正常的2倍,肝板厚可达3层细胞。偶见假腺样排列。LCC很少出现,SCC更常见,更明显,与再生结节较易区分。

  肝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再生结节

  超声表现:再生结节在B超大多数表现为由稍高回声的结缔组织分隔的低回声结节,多发的紧密分布的结节,表现为“鹅卵石征”。

  CT平扫:多数再生结节在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含铁或糖原的再生结节表现为略高密度,周围是条状或点状的低密度影的纤维间隔,再生结节很少在动态增强CT的门静脉期显当周围的纤维组织比较明显的时候,衬托再生结节在门静脉期为略低密度。少数再生结节在动态扫描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是由于门静脉血供减少,肝动脉血供代偿性增加。门静脉期可为高、等或低密度。

  CT肝动脉造影(CThepaticarteriography,CTHA)、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rterialportography,CTAP):再生结节在CTHA上通常表现为由强化的纤维间隔包绕的低密度结节,在CTAP上通常表现为由低密度纤维间隔包绕的略高密度的结节;而有些再生结节在CTHA上表现为略高密度,CTAP上表现为略低密度,提示动脉血供可能有轻度增加。有研究结果证明,结节的恶性程度越高,肝结节性病变的正常肝动静脉血流越少,肿瘤性动脉性血流则增加,甚至结节以肿瘤性动脉供血为主,通过应用CTHA、CTAP技术可以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结节恶性程度进行预测,提高早期HCC的检出率。

  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再生结节可分为铁质沉着型、非铁质沉着型两种。铁质沉着型结节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非铁质沉着性结节均表现为中等信号。铁质沉着型结节的周围纤维组织为网状分布,表现为中等信号,动态及延迟增强扫描结节本身无强化,后期纤维组织强化,将分隔衬托的清楚;非铁质沉着型结节周围纤维组织表现为偏低信号,动态及延迟增强扫描结节轻度强化,较纤维组织的强化稍低。在大结节中,再生结节在T1WI和T2WI上表现的信号大多数与肝实质相同,其动态增强模式亦相同。

 不典型增生结节

  超声不容易区分不典型增生结节、再生结节和小肝癌,因为不典型增生结节在超声可表现为低、等或高回声各种不同的回声强度,其中高回声可用结节内的脂肪变性来解释。

  CT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有13%~31%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在CT动脉期出现强化,可能是由于肝动脉供血增加的缘故,而多数不典型增生结节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均无强化。CTHA及CTAP常不能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节,因为结节的门静脉血流量和周围的肝硬化组织大致相当。

  MRI表现为T2WI上高信号多见,也可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均呈低信号,这是不典型增生结节与HCC相鉴别的特征性表现。钆造影剂增强后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在三期扫描表现一般与周围肝实质无明显差别。将超顺磁氧化铁SPIO作为造影剂行MRI检查有助于对肝内不典型增生结节和HCC作出准确的诊断。因为不典型增生结节内有Kupffer细胞,而SPIO在体内则主要由肝内Kupffer细胞摄取清除,肝癌结节内没有Kupffer细胞,不能摄取SPIO,因此可将两者鉴别。含SPIO组织T2值降低,在T2WI上含SPIO组织表现为低信号,不含SPIO则表现为高信号,有研究显示用钆造影剂和SPIO行双重增强的MRI检查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对检出直径1cm、1~2cm、2cm的肝癌的灵敏性达38%、92%、91%,但须行二次MRI。

  不典型增生结节向HCC转变的特点

  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向HCC转变的影像学特点

  (1)超声:B超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内出现高回声灶,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现连续或者搏动的彩色多普勒信号;

  (2)动态CT具有显著增强的动脉期,而门静脉期却表现为低密度;

  (3)MRI:T1WI由高信号转变为低信号,T2WI由低信号转变为高信号,甚至在低信号的结节中出现高信号病灶,即“结节内结节”的表现。

  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向HCC转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1)有学者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端粒长度的缩短和端粒酶的再激活提示LGDN向HGDN的转变,因端粒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在LGDN、慢性肝炎和大再生结节之间相同,在HGDN和HCC之间也相同,而在LGDN和HGDN明显不同,由此可以推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可能预示着LGDN向HGDN转变,进而可能发展为HCC。

  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向HCC转变的免疫组化特点

  (1)CD34、CD31、BNH9在普通肝硬化结节中不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表达率为29.8%,在HCC表达率为47%,呈现逐步升高趋势。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应用于HCC新生血管检出的标志物,从LGDN到HGDN再到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逐渐增加。

  (3)小肝癌的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表达比肝结节性病变的GPC3表达高,多数情况下,癌前病变一旦转变为小肝癌,GPC3表达骤升。GPC3在进展期HCC中的阳性率为86.36%,在高分化HCC中的阳性率为68.18%,在肝硬化伴高度异性增生结节中的阳性率为45%,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阳性表达。

  (4)甲胎蛋白(AFP)表达的升高提示着肝癌前病变转变为HCC。AFP在进展期HCC中的阳性率为47.72%,在高分化HCC中的阳性率为27.27%,在肝硬化伴高度异型增生结节中的阳性率为15%,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阳性表达。

  肝结节性病变的治疗建议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密切随访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可疑结节,需复查增强CT或增强MRI,检测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癌。鉴别HGDN和早期的小肝癌十分困难,至今仍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可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对于HGDN的密切随访是十分必要的。在随访中若发现HGDN的体积增大、出现“结节内结节”、AFP升高等转变都建议予以积极干预。

  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较高的癌变机率,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现有的辅助检查难以将其准确定性,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又受到穿刺部位和技术的限制而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因此多数学者主张手术切除。Lencioni等发现癌变的发生与结节大小、细胞异型程度有一定关系,直径≥2cm的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率较高,主张尽早手术切除,直径较小的结节则应该密切随访观察。Borzio等研究显示HGDN发生癌变的最长时间为27个月,因此建议对于不典型增生结节的随访时间不应少于27个月。一旦发现有结节明显增大或癌变趋势如AFP升高、影像学变化时应进行干预。

  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应长期随访,临床亦有不典型增生结节术后发生肝癌的报道。对多发的或弥漫存在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可考虑肝移植,有助于彻底地清除结节和减少复发机会。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等治疗。同时,去除病因及保肝等对症治疗对预防不典型增生结节发生癌变可起到一定作用。

  结语

  肝结节性病变在进展为HCC之前有其特定的表现,其中病理表现及影像特征最为突出,当病理提示为SCC甚至可见到高度的不典型增生结节时应该予以







































呼和浩特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jmgc.com/jbby/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