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3日15:30,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于医院门诊楼10楼第3会诊室进行了第75期学术活动及多学科会诊。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医院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专家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医院肿瘤中心张明智主任为我们做了关于“如何在DLBCL中追求最大治愈机会”的专题报告。DLBCL是一组以实现最大化治愈为目标的肿瘤,获得最大治愈机会主要抓住三个方面:准确预后分层、认识肿瘤本身生物学特点、重视肿瘤原发部位。首先,DLBCL的预后指数主要是IPI、R-IPI和NCCN-IPI,NCCN-IPI和传统的IPI相比采用了更精确的年龄分组和标准化了的LDH,更好地捕捉到了由此而增加的死亡风险。完全缓解(CR)是治愈的第一步,美罗华(R)能明显提高老年和年轻患者CR率,年轻高危患者中R+更强化疗比R+CHOP更明显提高了CR率。其次,在对新的预测因子认识更深的时代,我们可通过对DoubleHit、TP53、FOXO1、PD-L1等预测因子的探索,追求更高的CR率。研究显示,R2CHOP提高了CR率,双重打击(DHL)患者R+EPOCH比R+CHOP方案的CR率更高。第三,重视肿瘤原发部位。结外DLBCL中有些部位治愈率较低,如原发睾丸、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对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我们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如亚硝脲类,皮质类固醇激素,替莫唑胺,VM26,来那度胺,BTK抑制剂等。那么,如何能长时间维持CR,从而达到临床治愈呢?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深度缓解、维持治疗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是关键。深度缓解意味着更多治愈,微小残留病灶(MRD)可体现缓解的深度并与DLBCL预后相关。研究表明,与CHOP相比R-CHOP获得的是更深度的CR,显著提高了治愈率,这与美罗华清除残留病灶有关;对于男性DLBCL患者,美罗华维持治疗显示出了生存受益;而对于那些高危以及不良预后的患者来说,ASCT巩固治疗可能使他们从中获益。总之,对于DLBCL患者来说,CR率是实现治愈的第一步,深度缓解意味着更多治愈,肿瘤本身的一些分子指标与预后密切相关,结外原发部位也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继之参会人员分别就会诊患者进行了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各医院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踊跃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会诊患者的诊断措施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一、医院病例
1、病史简介:患者,女,60岁,“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年7月余,多次复发后”。2年7月余前患者无意间发现颈部多发包块,血常规示:WBC2.37×/L↓,Hb79g/L↓,PLT×/L↓,N%22.9%↓,LDHIU/L↑,β2-MG9.69mg/L↑。胸腹部CT:纵膈内、腹膜后、系膜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大。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灶(+)、CD43灶(+)、CD20(+)、Pax-5(+)、MUM-1(+)、CD79a(+)、CD15(-)、CD30(-)、ALK(-),Ki-%。临床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ⅢS期,IPI评分2分低中危。给予“R-CHOP”方案化疗8个周期,疗效评价CR。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病情均无进展。10月(.3)余前复查时,发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纵膈、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大,肿大的淋巴结均高摄取FDG,LDHIU/L↑,提示复发。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未见淋巴瘤骨髓侵犯表现,FISH检查未检测出IGH/MYC、IGH/BCL-2融合基因,给予“R-DICE”方案化疗3个周期,2周期后疗效评价PR,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长期口服“阿昔洛韦片”。2月前复查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停用“阿昔洛韦片”,停药后白细胞计数未恢复,同时发现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右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增大,纵膈、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再次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学+骨髓活检仍未见淋巴瘤侵犯骨髓,因患者拒绝行PET-CT和淋巴结活检,又考虑疾病复发,遂给予“沙利度胺”、升血及对症处理。1月前患者出现发热,但未查及明显感染指征,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差,给予“DXM5mg”后可持续24小时无高热,并且LDH及β2微球蛋白进行性升高。外周血人工分类:幼稚淋巴细胞8%,骨髓流式细胞学示:发现约12%体积较大的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表型特点与外周血一致。证实淋巴瘤复发(侵犯骨髓)。将初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组织加做免疫组化:CD5+、CD23-、CD10-、CyclinD1(-)、BCL-2+、BCL-6部分+、c-myc(-)、MUM1(+),排除“灰区淋巴瘤”和DHL,修正诊断为: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活化B细胞型(ABC型)-Ⅳ期B组。遂给予“长春地辛+奥沙利铂+甲强龙”化疗,化疗后浅表淋巴结明显缩小,体温下降,血细胞一度回升。化疗结束1周左右起,再次出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血三系下降,给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化疗,体温下降,但三系恢复不理想(持续粒缺,Hb60-70g/L,PLT10-20×/L),G-CSF自入院起持续应用至今,仍粒缺,体质差。
2、会诊目的:指导下一步治疗。
3、会诊意见:
(1)建议应用“NK92MI-CD16a细胞输注和美罗华”联合治疗
(2)疾病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医院病例
1、病史简介:患者,男,28岁,“间断腹痛,发现腹部包块11个月”。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脐周可触及一约×mm包块,腹部CT示:肠系膜根部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1.6×75×mm,与小肠关系密切,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强化,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穿行其中并狭窄毛糙,肿块周围见增大的淋巴结。行“腹腔镜探查活检术(.2.26)”,活检病理示:(腹腔)纤维脂肪组织伴慢性化脓性炎及坏死。术后给予抗炎、补液、静脉营养及增强免疫等对症支持治疗,腹痛较前减轻,建议随访。1周后疼痛再次加重,体重较前减轻13Kg。腹部CT示:中腹部肠系膜上动脉周围大小约99×77×mm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软组织密度影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斑片低密度坏死,肿块包绕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边缘模糊,肿块周围、双侧腹股沟见增大淋巴结。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6)”,术后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non-GCB型)。免疫组化:CD3(+)、CD5(+)、CD20(+++)、CD79a(+++)、CyclinD1(-)、BCL-6(+++)、MUM-1(+)、CD10(-)、Ki-67(60%+)。明确诊断后,医院给予“平阳霉素(具体剂量不详)”治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胃镜示:胃壁增厚,止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同时,患者出现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左下肢疼痛、水肿。行PET-CT检查示:小肠肠管多处增厚代谢活跃,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L5椎体及骶骨受侵。骨髓涂片及流式细胞学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体质较差,且肠壁多发侵犯,对症支持治疗并排除化疗禁忌后,给予小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化疗二周及美罗华加半量“CHOP”方案1周期,治疗后腹部包块明显缩小,疼痛及水肿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后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并伴休克,经抢救治疗后出血停止。目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体质较虚弱。
2、会诊目的:指导下一步治疗。
3、会诊意见:
(1)给予“美罗华+沙利度胺+环磷酰胺片”治疗,待体质恢复再考虑正规剂量方案化疗
(2)如再次出血可行血管介入治疗,必要时手术
三、医院病例
1、病史简介:患者,女,64岁,“进行性全身水肿3月,发现左颈部包块1月”。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伴盗汗,用药(具体不详)治疗后出现双手、足水肿,全身红斑,给予“迈之灵、羟苯磺酸钙”治疗后,症状缓解。1月前发现左侧乳房散在皮疹、结节,伴瘙痒,颈部、腋窝、腹股沟可扪及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行“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左颈部)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T淋巴组织增生,考虑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CD3(+)、CD21(FDC网破坏)、CD4(部分+)、CD8(部分+)、PD1(灶+)、Ki-67(约50-60%+)。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学及骨髓活检:未检测到明显异常细胞。临床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型-Ⅲ期B,IPI评分4分高危。给予“CHOP”方案化疗1周期,行第2周期“CHOP”方案化疗结束后19天发现皮肤结节重新出现并伴体温升高,最高37.8℃,再次入院。查彩超示:双侧颈部、左锁骨上区、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右侧乳房皮下脂肪层多发中强回声结节,胸前偏左侧下皮质层中强回声团。胸部CT:两侧腋窝区肿大淋巴结影,两肺多发结节影,纵隔内、腹股沟淋巴结影,疗效评价PD。
2、会诊目的:指导下一步治疗。
3、会诊意见:
(1)活检组织行TCR基因重排,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明确诊断后,更换化疗方案为“GDP”或“GDPT”方案
四、医院病例
1、病史简介:患者,男,50岁,3年余前(.10)无诱因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欠佳。彩超示: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胸部CT:两肺多发感染并双侧胸水,心包积液,纵膈淋巴结增大;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及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考虑外周T细胞淋巴瘤。给予“CHOP”方案5周期后,体温恢复正常,纵膈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腹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疗效评价PR。但末次化疗结束半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抗感染效果欠佳。查体:全身散在红色皮疹,突出皮面,伴瘙痒,左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PET-CT:双侧锁骨上、下区,纵膈、左侧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多考虑原发恶性病变(淋巴瘤?)。左侧颈部淋巴结活检: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CD3(+)、CD4(+)、CD20及CD79a(不规则片状+)、CD21示PDC围血管增生、CD30(片状+)、bcl-6(片状+)、CD10及CXCL13(片状+),Ki-67(50%+),符合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遂给予“GDPE”方案8个疗程,化疗结束疗效评价CRu,后定期复查未见异常。2月前患者又一次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排除“感染”等非肿瘤因素后,考虑疾病复发,给予“CHOP及EPOCH”方案化疗,发热症状控制欠佳。
2、会诊目的:指导下一步治疗。
3、会诊意见:
(1)患者为原发难治性淋巴瘤,可更改方案为“ICE或ESHAP或DHAP”等方案
(2)亦可考虑应用“沙利度胺、西达本胺、环孢素、抗血管生成药物(如恩度等)”等
(3)如达到CR,可考虑行“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癜风该怎么治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