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一、名词解释 1、结核结节(tubercle)
①细胞免疫基础;
②结核病的一种基本病变;
③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常可见到干酪样坏死;
④对结核的病理学诊断有意义。
2、Langhans巨细胞(Langhansgiantcell)
①结核和麻风等肉芽肿;
②由多个类上皮细胞融合而成;
③细胞体积很大,胞质丰富,核圆或卵圆,染色质淡、甚至呈空泡状,核内可有1~2个核仁,有多个核,排列在细胞质的周围、呈花环状、马蹄状或密集于细胞的一端。
3、肺原发复合征(pulmonaryprimary ①原发性肺结核病;
②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组成;
③X线胸片上呈哑铃状阴影。
4、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miliarytuberculosis)
①肺原发灶累及肺静脉分支,大量结核杆菌进入大循环并播散至全身各器官;
②各器官密布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灰白略黄,圆形的粟粒大结节;
③可为增生性病变,也可为渗出和坏死性病变;
④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5、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acutepulmonarymiliarytuberculosis)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偶尔可单独出现;
②两肺暗红,密布灰白或灰黄*色粟粒大结节;
③可见渗出坏死性病变或增生性病变;
④X线胸片见粟粒大,分布均匀的影象。
6、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chronicpulmonarymiliarytuberculosis)
①多见于成年人;
②结核杆菌由肺外器官的结核病灶较长期地、间歇地进入血流,播散于肺内;
③肺内病灶大小不一,新旧不等。
7、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darypulmonarytuberculosis)
①再次感染结核杆菌;
②多见于成年人;
③病变多由肺尖开始,病灶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增生性病变明显;
④经支气管播散;
⑤病程长,病变表现多样,可为新旧不一病灶交叉出现。
8、原发性肺结核病(primarypulmonarytuberculosis)
①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
②多见于儿童;
③肺原发复合征;
④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
9、局灶型肺结核(apicaltuberculosis)
①继发性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之一;
②病变多在肺尖下2~4cm处,以右肺多见,病灶为一个或数个,直径约0.5~1cm;
③以增生性病变为主;
④免疫力强时,病变常发生纤维化、钙化;免疫力低下时,则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
10、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tuberculosis)
①继发性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②病变中央常见较小干酪样坏死区,周围见渗出性病变;
③有结核中毒症状和咳嗽、咯血等表现;
④治疗可痊愈,恶化时病灶扩大,甚至形成空洞、干酪样肺炎等。
11、肺结核病开放性愈合(openhealingofpulmonarytuberculosis)
①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形成的较大的空洞经治疗后;
②洞壁变为纤维瘢痕组织,支气管上皮覆盖于空洞内面。
12、干酪样肺炎(caseouspneumonia)
①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一种较少见类型;
②机体免疫力极低,对结核杆菌的变态反应过高;
③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或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而致;
④病变可呈小叶性或大叶性实变,切面呈黄*色干酪样;
⑤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炎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为主,且有明显干酪样坏死;
⑥病人情况危重,预后差。
13、结核球(tuberculousball,tuberculoma)
①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一种较常见类型;
②浸润型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灶经纤维包裹、结核空洞由干酪样坏死物填满或由多个结核病灶融合形成;
③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直径约2~5cm,多为单个,常位于肺上叶;
④部分机化和钙化而愈合,也可恶化进展。
14、肠原发复合征(intestinalprimary ①饮入含结核杆菌的牛奶而初次感染;
②肠的原发性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构成;
③常发生于小儿。
15、冷脓肿(coldabscess)
①骨结核;
②在骨旁的干酪样坏死物液化;
③局部无红、热、痛。
16、瘤型麻风(lepromatousleprosy)
①较少见,约占麻风患者20%;
②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
③缺乏有效的细胞免疫;
④病灶内含大量麻风杆菌,由多量泡沫细胞组成肉芽肿;
⑤病变累及皮肤、神经、鼻黏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等;
⑥传染性强,发展快。
17、中毒型细菌性痢疾(toxicbacillarydysentery)
①细菌性痢疾较严重的一型;
②多见于2岁~7岁儿童;
③致病菌常为毒力较低的Flexner或Sonne痢疾杆菌;
④起病急,以严重的中毒症状为主;
⑤肠道主要呈卡他性炎和滤泡性肠炎改变;
⑥肠道症状常不明显。
18、伤寒小结(typhoidnodule)
①伤寒病;
②伤寒细胞即巨噬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屑;
③伤寒细胞聚集成小结节状病灶。
19、伤寒细胞(typhoidcell)
①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②有病理诊断伤寒的意义。
20、树胶样肿(gumma)
①三期梅毒的特征性病变;
②肉眼:呈灰白色,大小不等,质地如树胶,韧而有弹性;
③镜下: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有少许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的结核样结节。
21、硬性下疳(hardchancre)
①一期梅毒;
②质硬而基底干净、边缘高起的溃疡;
③溃疡底部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④多发生于阴*茎头、阴*唇和子宫颈,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22、梅毒疹(syphilid)
①二期梅毒;
②全身广泛性皮肤黏膜病变;
③斑疹,丘疹;
④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及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23、淋病(gonorrhea)
①淋球菌;
②急性化脓性炎;
③主要累及泌尿生殖器,少数可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且累及心内膜、脑膜等;
④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二、问答题
1、试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
⑴基本病变:为特殊性炎,但仍具有一般炎症的渗出、坏死和增生三种基本变化,可以其中之一为主。
①渗出为主: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炎;
②增生为主:具有诊断意义的结核结节;
③坏死为主:干酪样坏死。
⑵转化规律:结核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杆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
①转向愈合:病变的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和钙化;
②转向恶化:病灶扩大和溶解播散。
2、试从病理学特点方面鉴别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
⑴原发性肺结核病
①结核杆菌感染:初次;
②发病人群:儿童;
③机体的免疫力或过敏性:开始时无,后逐渐发生;
④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⑤病变特征:原发综合征;
⑥播散途径:多由淋巴道或血道;
⑦病程、预后:短,大多自愈。
⑵继发性肺结核病
①结核杆菌感染:再次;
②发病人群:成年人;
③机体的免疫力或过敏性:有;
④起始病灶:尖部;
⑤病变特征:病变多样,新旧并存;
⑥播散途径:多由支气管;
⑦病程、预后:长,波动性,需积极治疗。
3、患原发性肺结核的儿童,如抵抗力极差,可发生哪些后果?请简述它们的主要病变。
⑴淋巴道播散:
①至支气管分叉处、气管旁、纵隔及锁骨上、下淋巴结,甚至逆流至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
②淋巴结大,出现干酪样坏死。
⑵血源播散:形成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a、全身各器官;
b、散布大小一致、分布较均匀、灰白略黄、粟粒大小的结节;
c、镜下可为增生性病变或渗出、坏死性病变;
②肺粟粒性结核病
粟粒大小的结节;
③肺外器官结核病
a、骨、关节、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浆膜、皮肤等;
b、病变为个别结核病灶;
⑶支气管播散:引起干酪样肺炎,病变以干酪样坏死为明显。
4、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⑴局灶型肺结核:
①位置和病灶数量肺尖下2~4cm处,一个或数个病变;
②病变性质增生为主,也可为渗出和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③临床表现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④转归病人免疫力低时可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免疫力强时则纤维化、钙化而痊愈。
⑵浸润型肺结核:
①位置和病变数量肺尖或锁骨下区域;
②性质渗出性炎,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
③临床表现结核中毒症状,咳嗽、咯血、痰中查出结核杆菌;
④转归:
a.治愈;
b.恶化成急性空洞,干酪样肺炎等;
c.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⑶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①位置和病变数量多在肺上叶,多个、新旧不一的病变;
②性质厚壁空洞及肺内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结核病灶;
③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大咯血等;
④转归:
a.窒息而死;
b.肺心病;
c.治愈—开放性愈合。
⑷干酪样肺炎:
①位置广泛,一个肺叶或几个肺叶;
②性质干酪样坏死及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
③临床表现危重;
④转归预后差。
⑸结核球:
①位置肺上叶;
②性质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③临床表现多无症状;
④转归:
a.转为静止;
b.恶化进展。
5、简述伤寒的病理特点及其常见的合并症。
⑴病理特点:
①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为甚;
②伤寒细胞及伤寒小结,不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③典型的肠道病变,如髓样肿胀、坏死、溃疡、愈合;
④其它器官如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伤寒小结和坏死形成。
⑵并发症:
①肠出血和肠穿孔;
②支气管肺炎;
③其他:胆囊炎、关节炎等。
6、简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及病变特点。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
⑵病变特点:
①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
②进一步发展形成假膜性炎;
③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地图状的浅表性溃疡。
7、后天性梅毒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病变特点?
⑴后天性梅毒分三期: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
⑵其病变特点:
①第一期梅毒感染后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形成硬性下疳;
②第二期梅毒感染后8~10周左右全身广泛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性淋巴结大;
③第三期梅毒在心血管、中枢神经、肝、骨骼等器官出现血管炎、干酪样坏死、树胶样肿及瘢痕形成。
8、试列举三种能引起肠道溃疡的传染病,并简述其溃疡形态特点。
⑴肠结核:
①好发于回盲部;
②溃疡呈带状,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垂直;
③溃疡边缘不整齐呈鼠咬状,底部有干酪样坏死,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⑵肠伤寒:
①好发于回肠末端;
②溃疡呈椭圆形,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平行;
③溃疡边缘略隆起,底部不平坦,可被胆汁染成黄绿色,溃疡可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⑶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好发于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重;
②溃疡形状不规则、如地图状;
③溃疡浅表、大小不等。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