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又名迟鱼、时鱼、三来、三黎鱼、鲥刺。因其每年定时人江,故名。鲥鱼于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长江下游的支流或湖泊中繁殖。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留之觅食生长,至9~10月才降河人海。
鲥鱼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曾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四名鱼”,与河豚、刀鱼同称“长江三鲜”。古为进贡之物。
鲥鱼性极娇嫩。由于水质污染、过度捕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野生鲥鱼已经绝迹。故被列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近年已有人工养殖。
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鲥鱼每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钙33毫克,磷毫克,铁2.1毫克,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鲥鱼的脂肪含居鱼类之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本草纲目》称鲥鱼“甘平无毒,补虚劳。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烫火伤,甚效。”食疗养生著作。
清代养生大家王士雄撰的《随息居饮食谱》谓:“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
鲥鱼具温中开胃,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等功效,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儿及产妇食用。其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益。
①鲥鱼之鳞富含脂肪,其味鲜美而富有营养,故加工时不可去鳞。
②多食发疥。故体质过敏、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痛症、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肾炎、痈疖疔疮等疾病者忌食。
中医鼻祖岐伯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