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又名牛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牛淋巴赘瘤、牛恶性淋巴瘤、牛地方性白细胞组织增生等,是由病毒引发的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其特点为淋巴细胞异常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高度病死率。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产生,并有开始蔓延和发病率增高的趋势。
1.病本来病病原为牛白血病病毒,分类上属于反转病毒科、C型肿瘤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90~纳米,单股RNA,有囊膜。病毒易在原代的牛源和羊源细胞内生长并传代。牛白血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紫外光直接照耀和反复冻融都可杀灭,0.5%石炭酸溶液,0.4%福尔马林溶液能使其失去活性,56℃0分钟能使大多数毒株灭活,乙醚和胆盐也能使其迅速死亡。
2.流行特点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牛,乳牛最易感染,肉牛次之。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各种年龄都可患此病,但以4~8岁的成年母牛最易病发。本病潜伏期长,一般4~5年,平均病发年龄为6岁,人工接种可使绵羊、山羊、小鼠等病发。病牛和带毒者是本病的沾染来源,其沾染途径一般可分为两种:
(1)水平传播通过污染的乳、尿、粪、唾液、接种和手术等途径直接传播。如反复使用同一只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去角器、打耳号机、去势工具、输血装备和鼻环。戴相同的手套进行直肠检查及结核菌素实验都可增加本病的感染机会。但一般要经过数年(平均4年)才出现肿瘤的病例。牛群越大,牛舍越拥堵,则发病率越高。近年来证明,吸血昆虫对本病传播起侧重要作用。当吸血昆虫吸吮带病毒牛血液后,再吸取健康牛血液时,便可引发本病传播。另外,吸血蝙蝠也可通过机械带毒方式远距离传播。
(2)垂直传播本病产生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据报道,易感牛的家族发病率可达0%~%。不论公牛或母牛都可能沾染给后代。另外,还包括子宫内传播、胚胎移植传播及饲喂感染的牛奶和初乳引发的感染。在子宫内,病毒可经胎盘直接感染,感染的母牛在分娩时也可将病毒经子宫传给胎儿。一般认为,纯种牛感染白血病的比例高,奶牛比肉牛发病率高,大群发病率比小群发病率高。
感染病毒以后,多数牛表现为隐性感染,仅在血液中可查到相应抗体。多数牛产生持续性淋巴细胞增生,不产生固形瘤。
本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地方型和散发型两种。前者主要发生于岁以上的牛,5~8岁发病率最高,称为成年牛淋巴赘瘤;后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牛。如发生于6月龄之内的犊牛,称为犊牛型淋巴赘瘤;发生于2岁之内的青年牛,以胸腺瘤细胞浸润为主,称为胸腺型淋巴赘瘤等。
.临床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两种。
(1)亚临床型其特点是临床上无赘瘤构成,主要为淋巴细胞增生,无明显全身症状,乳产量有的下落。除个别牛可转变为临床型之外,其他牛可持续多年乃至毕生不恶化,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但出现前淋巴细胞或不典型的淋巴细胞。
(2)临床型病牛一般体温正常,贫血,乳产量明显下落,易疲劳,喜卧,进行性消瘦。体表淋巴结如颌下、肩前、骨前、乳房上淋巴结肿大,触诊无痛,无热,能滑动。当肿瘤性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向多组织器官弥漫性浸润时,常构成肿瘤硬块。易侵害的部位为真胃壁、子宫、心脏、胸腔及膀胱等,同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眼眶内被肿瘤细胞浸润时,可使眼球突出;腹腔脏器受侵害时可表现为消化不良,瘤胃臌气,顽固性下痢,乃至排带血的黑色粪,从体表或经直肠可摸到某些淋巴结呈对称性增大;腮淋巴结或股前淋巴结显著增大,触摸时可移动;如一侧肩前淋巴结增大,病牛的头颈可向对侧偏斜;胸腔淋巴赘瘤构成后,常出现呼吸困难;脊髓受侵害时,病牛则出现共济失调或后肢麻痹而卧地不起等;膀胱内外有肿瘤时,则排尿障碍;淋巴赘瘤浸润鼻腔和上呼吸道,可引发吸气和鸣喘;心脏遭到侵害,会产生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心包积液、心音低沉、静脉扩大和充血性心衰。乳腺或乳房淋巴结的肿瘤可能明显或不明显,一般乳房淋巴结的肿瘤比乳腺多,常见一侧或两侧乳房产生肿瘤性增大;弥散性的脾肿瘤常致使脾破裂、致死性腹内出血和急性死亡。
幼稚型淋巴赘瘤通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白血病病毒阴性的犊牛,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弥散性淋巴结病,几近全身体表淋巴结明显增大,犊牛表现出复发性或持续性臌气或呼吸困难。也可产生内脏和骨髓肿瘤。
胸腺型淋巴赘瘤通常产生在6~12月龄的白血病病毒阴性牛。所有病牛都可见胸腺进行性增大,最明显的是颈部增大,从后部向前部和前部腹侧发展,手摸有的柔软、水肿,有波动感,有的坚固。
皮肤型淋巴赘瘤大多发生于2~岁的成年牛,从颈部到乃至臀部或四肢上部、脸部等处皮肤出现荨麻疹样肿胀,肿胀部敏感,病牛谢绝触摸,局部伴随硬结、脱毛、发红和轻度组织液渗出;有时腹部表现结节状或斑块,直径5~12厘米,常发生于躯干和乳房皮肤。病牛多以死亡告终。
血液检查时,白细胞总数增至个/毫米。淋巴细胞的比例异常增高,可达90%以上,其中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占优势,一般在表现出临床症状以后,大多病牛于数周或数月内死亡。超急性病例可因脾破裂致死,但不多见。
4.病理变化尸体消瘦,贫血。体表的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股前淋巴结、乳房上淋巴结、腰下淋巴结及体内的肾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一般肿大~5倍,被膜紧张,呈均匀灰色或淡黄色,柔软,切面突出,呈鱼肉状。心脏产生淋巴细胞浸润,通常发生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心膈,色灰而增厚。循环扰乱致使全身性被动充血和水肿。皱胃产生浸润而致使胃壁增厚变硬。脊髓硬膜外壳里的肿瘤结节,使脊髓受压、变形和萎缩。胃、肝、肌肉、神经干和其他器官亦可受损,但脑的病变少见。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含有致密的基质和两种细胞:一种是淋巴细胞,直径8~10微米,具有一个中心核和簇集的染色质;另一种是成淋巴细胞,直径12~15微米,核内最少有一个明显的核仁。在肿瘤中,这些肿瘤细胞代替正常细胞,并常见核分裂现象。
5.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液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鉴定等进行综合性判定。
(1)现场诊断根据病牛的全身状态,不明缘由的消瘦;发生于4~8岁的成年牛;触摸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和髂淋巴结增大具有诊断意义。对可疑病牛,直肠检查骨盆和腹腔内的淋巴结和器官变化可以发现常在体表淋巴结肿大之前出现白血组织增生的变化。
(2)实验室检查
检查周围血液象(或骨髓象)是生前诊断的重要根据,由于淋巴细胞增多症常常是产生肿瘤的先驱变化。其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超过75%以上),出现成淋巴细胞(瘤细胞)。Gouetze提出过白血病的血液学检索表,2岁以上病牛其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在00个/毫米以上、淋巴细胞比例高予75%者为可疑;白细胞总数个/毫米以上、淋巴细胞比例高于75%为白血病阳性。
血清学检查:牛白血病病毒感染后能引发特异的抗体反应。因此,琼脂散布实验、补体结合实验、放射免疫技术、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都可用于白血病的初期诊断。特别免疫琼脂散布实验以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单适用的特点,常作为检测牛白血病的有效的挑选方法。
病原学检查:可取病牛血液或病变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病毒,以证明其中是不是存在相应抗原,亦可进行合胞体感染性测定;或将外周淋巴细胞直接进行PCR扩增以检验病毒的DNA。
病理组织学检查:尸体剖检时,可见到各器官特点性的肿瘤病变。同时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亦可对肿大的淋巴结、胸水和脑脊液作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有瘤细胞。、特别是对白血病病毒阴性非典型的淋巴赘瘤,如幼稚型、胸腺型和皮肤型,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6.防治本病还没有特殊疗法,一般以预防为主。没有产生本病的牛群,引进种牛时,要进行白血病检疫,阴性结果后才能引入;牛群中如发现病牛,要及时隔离,严重时要及时淘汰。除肿瘤已全身转移的病牛之外,肉、皮都可利用,但血液或内分泌腺体不允许制造医治用药或食用。病牛乳需经消毒后方可使用。对其余牛只要加强监督,每一年进行两次临床和血液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得病公、母牛所繁殖的犊牛不能留做种用。另外,加强牛舍的卫生防疫工作,特别在夏季作好灭蚊蝇工作,以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机会。临床上采取对症综合医治,可减缓病情。近些年,牛白血病免疫的研究获得可喜进展,实验性疫苗已用于牛白血病病毒的预防。
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