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康复案例
预防知识
饮食健康

毛德西内科秘验方

1.安胃清幽汤

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槟榔高良姜桂枝甘草。

胃溃疡

2.老子养生酒

红参首乌丹参山楂。

消积化瘀,化痰利湿

高血脂症,辨证属于痰浊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者。

3.推气散

枳实(或枳壳)3克,郁金3克,桂心1.5克,炙甘草1.5克,桔梗2.5克,陈皮2.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此方用量为原书所载,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

4.白马四味汤:白头翁马齿苋薏仁各三十克丹皮十五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主治肠炎痢疾(加山楂)。

理气疏肝,和胃止痛。

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或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

不欲饮食,加焦三仙;口苦,加黄芩、石斛;胃脘胀满,加代代花、厚朴花;大便不实,加炒山药、炒山楂。

5.贝母二冬膏

麦冬8两(克)、天冬8两(克)

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咽喉干燥,干咳少痰

6.五参心乐丸

西洋参(或者红参)丹参苦参三七沙参赤芍水蛭。

用于治疗冠心病风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

7.救阴止崩汤

当归20克山药25克元肉30五味子30炒枣仁20克。

崩漏:

8.风疹用奇效良方

威灵仙石菖蒲苦参黑芝麻何首乌甘草等分

研末冲服。

阴虚生等夹杂湿热的症候。

9.益肾平喘方

紫河车沉香地龙侧柏叶等份

研末装胶囊服用。

10.健步散

乌蛇石菖蒲怀牛膝木瓜研末冲服

智力低下加远志麦冬,语言不清加橘红栀子。

小儿麻痹,也用于治疗脑瘫。

11.青白退热饮

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先用武火,后用文火,每次煎20分钟即可,共煎2次,药液混合,约毫升,分2次服;若高热者,每日服用毫升(即1剂半药液),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后避风,卧床盖被,使身有汗出为宜。高热者,可大汗出,迅速退热;低热者,可微微汗出,以防大汗出,伤及阳气。汗退后,可饮温热粥,以和胃气。

祛风透表,清热解毒。

感冒发热,热势不退,或内伤持续发热,或伴有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或头痛,或昼安夜热,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5~10克,炒牵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青蒿鳖甲汤、白虎汤、小柴胡汤3个方剂加减而成

12.肃肺止咳汤

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10~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为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用

肃肺止咳,化痰平喘。

慢性支气管炎。

咳甚,加炙麻黄;干咳少痰,加北沙参、天门冬;咽痒,加蝉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蒌皮;闷气喘息,加葶苈子、地龙。

13.麻黄橘红汤

炙麻黄6~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百部10~15克,黄芩6~15克,生石膏30克,贝母6~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10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咽干痒,加蝉衣、木蝴蝶;咽痛,加山豆根、射干;痰难咯出,加前胡、瓜蒌皮;口干舌燥,加北沙参、芦根;夜咳甚,加桑白皮、诃子。

14.养血增甲膏

女贞子60克,旱莲草60克,枸杞子60克,五味子30克,沙苑子60克,白蒺藜30克,熟地黄60克,当归60克,白芍30克,金樱子30克,龟板胶60克,地骨皮60克,牡丹皮60克,柴胡30克,陈皮30克。

上药3剂,共煎煮3次取液混合,约ml,每服ml,日三次口服。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清热疏肝。

爪甲空虚症。

有虚汗加浮小麦、霜桑叶;便秘加玄参、郁李仁;心烦急躁加生栀子、炒栀子;舌尖红赤加麦冬、生百合。

15.美容三味酒

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

取黄酒毫升,浸泡15天为宜。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

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

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

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16.心脏放支架后化瘀方

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景天10克,茶树根15克,苏木10克,降香10克,白檀香10克。

心脏放支架后化瘀

大便秘结,加生白术30克,生决明子30克;心神不宁,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

17.瘀降脂饮

绞股蓝15克、银杏叶10克、生山楂30克

清热解毒、凉血消炎

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

18.麦枣珍珠散

大枣10枚(擘)、小麦30克、珍珠母30克(先煎)

镇静安神

用于抑郁症、失眠及心悸等

19.消瘰丸

大贝母10克、玄参10克、生牡蛎30克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

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凡痰浊内结、局部有病理产物可及者,均可考虑用此方加减治之。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丸

20.泌尿三味饮

桉树叶10克、瞿麦15克、半枝莲10克

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21.胎盘贝龙粉

紫河车(胎盘)30克、贝母10克、地龙15克

治疗哮喘的经验方。

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

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

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

22.三味升压汤

柴胡6克、升麻6克、枳实10克

低血压

23.三白解语散

白附子6克、白芥子10克、白僵蚕10克

风邪、解痰郁、通络脉

中风之语言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24.桃红甘草饮

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

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

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原,其效更佳。凡用清热解毒治疗者,往往不能奏效,而加上活血化瘀药物后,疗效非清解药所能比。

25.椒目瓜芥散

川花椒5克、瓜蒌皮15克、白芥子15克

渗出性胸膜炎,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

26.清头散

夏枯草15克、谷精草15克、川芎10克

清头目,散结止痛

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

27.肝达舒方

人工牛黄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黄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清肝解毒,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黄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毒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黄疸者,加茵陈、生大黄以清化退黄;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毒;舌苔黄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28.五参顺脉方(胶囊)

西洋参30克、丹参30克、北沙参30克、三七参30克、苦参30克、赤芍50克、川芎30克、降香50克、秦艽30克、冰片15克。

共研为细末(个别药物浓缩提取研末),装胶囊,每粒0.45克,每服5粒,每日3次。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调整心脉。具有扩血管、降血脂、抗缺氧、抗缺血以及恢复正常心律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以及脑动脉硬化症,属气阴两虚,血脉瘀滞者。

①作汤剂,胸闷甚者,加薤白;

②汗多,加地骨皮、五味子;

③畏寒肢冷,加桂枝、附子;

④便秘,加生白术、全瓜蒌;

⑤睡眠欠佳。加黄连、肉桂;

⑥舌质紫暗甚者,加桃仁、红花。

29.慢性支气管炎方

炒葶苈子15克,炒白芥子6克,炒苏子10克,炙百部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橘红10克,清半夏10克,炒杏仁10克,炙冬花10克,浙贝母10克,茯苓12克,炒白芍15克,罂粟壳5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或按照一定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慢性咳喘者,多是慢性支气管炎。

转发此文

一生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jmgc.com/yfzz/13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