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康复案例
预防知识
饮食健康

依据及nbspnbs

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5年第5期

目前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的精确放疗通常依据CT图像确定原发病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基于CT图像的区域淋巴结主要通过淋巴结大小及形态来判断,最常用的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cm[1?2]。但已有较多研究提示淋巴结大小不是判断转移与否的可靠指标[3?5]。DWMRI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其最大优势是除形态学指标外,还可提供肿瘤功能代谢方面的信息,近年已有研究显示DWMRI在确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其特定优势[6?8]。因此本研究前瞻性入组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肺癌及食管癌患者,术前分别依据CT图像及DWMRI确定转移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对两种影像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和评估,拟寻找更为合理准确的区域淋巴结确定方法及勾画界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入组条件:术前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或胸段食管癌患者,卡氏评分≥70,心、肺功能检查及血液学化验无手术禁忌者,相关影像学检查除外远处转移,患者及家属同意行根治性切除术,及术前的胸、上腹CT、MR检查。

2.一般临床资料:连续性入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及胸段食管癌共43例(食管癌35例、肺癌8例)。男33例、女10例,范围43~75岁(中位数61岁)。肿瘤部位,左肺上叶癌3例、左肺下叶癌2例、右肺上叶癌1例、右肺下叶癌2例,食管胸上段癌5例、胸中段癌23例、胸下段癌7例。

3.CT扫描及DWMRI检查:所有患者术前1周完善胸腹强化CT及DWMRI检查,扫描范围包括胸、上腹部,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至肾脏下极水平。扫描完成后将CT图像传输至TPS进行三维重建。MR检查时,患者取同样体位,线圈固定,行常规MRI平扫(T1WI、T2WI)及DWMRI平扫。MRI的2D?FLASH/T1WI横轴位扫描条件:TR/TE=140MHz/2.5MHz,70°翻转角,BW=280,256×256矩阵,AVERAGE2,6mm层厚,20%层间隔。MRI的2D?TSE/T2WI横轴位扫描条件:TR/TE=1580ms/72ms,140°翻转角,BW=315,384×276矩阵,AVERAGE1,层厚及层间隔同T1W1。DWMRI横轴位扫描条件: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TE=6800MHz/70ms,BW=260,128×128矩阵,AVERAGE8,4mm层厚,没有层间隔,弥散敏感梯度取b=0、600s/mm2。

4.淋巴结确定标准:基于CT图像的淋巴结由2名有经验副主任级别以上医师在放疗科TPS上确定并勾画,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cm,特殊部位如食管旁、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短径≥0.5cm,或淋巴结较小但其形态不规整、伴有环形强化。记录每个淋巴结位置、长径、短径及体积。基于DWMRI的淋巴结确定标准为淋巴结于DWMRI序列呈高信号表现,且信号高于同层面脊髓,同样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共同进行诊断以减少DWMRI临床应用误差,记录每一淋巴结位置。

5.手术及淋巴结分区:根据病变部位采取开胸手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前影像学显示为肿大或高代谢的淋巴结组术中均予以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确定转移淋巴结,记录每例患者清扫部位、淋巴结数及转移数目。淋巴结按照AST胸内淋巴结分区标准对手术清扫淋巴结进行分区,计算淋巴结转移率[(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和淋巴结转移度[(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数/清扫淋巴结总数)×100%]。

6.观察指标:将术中广泛清扫淋巴结作为观察目标进行分析,每一淋巴结有对应CT、DWMRI及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为金标准计算全组依据CT及DWMRI图像判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析淋巴结大小与病理关系。7.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CT与DWMRI诊断效能的比较行χ2检验,用Binarys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逐步向前法),用ROC曲线进行预测价值评估(曲线下面积0.5~0.7时准确性较低,0.7~0.9时准确性中等,>0.9时准确性较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手术及术后病理情况: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组35例术后病理为鳞癌32例、腺癌1例、肉瘤样癌1例、小细胞癌1例,依据2009年UICC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9]标准分期T1、T2、T3、T4期分别为9、2、22、2例,N0、N1、N2期分别为24、7、4例,Ⅰ、Ⅱ、Ⅲ期分别为7、18、10例。肺癌组8例术后病理为鳞癌2例、腺癌3例、腺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依据2010年AJCC第7版肺癌TNM分期标准[9]Ⅰa、Ⅱb、Ⅲa期分别为3、1、4例。

2.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况:全组共清扫淋巴结569个(中位数13个),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4.9%(15/43),淋巴结转移度为6.2%(35/569)。转移淋巴结部位主要累及纵隔2~5、7~8区、肺门区域、贲门旁及胃左区域,其中胃左区域转移淋巴结7个,其次为隆突下的5个,主肺动脉窗和食管旁分别转移3个。

3.CT扫描与DWMRI检查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全组患者依据强化CT图像诊断淋巴结共40个,其中20个经病理证实为转移(短径范围0.7~3.3cm),20个为假阳性。依据DWMRI确定淋巴结有27个,其中21个经病理证实为转移(短径范围0.7~3.3cm),6个假阳性。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癌及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见表1。两种方法确定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不同,DWMRI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性能更优,且约登指数高于CT图像,提示真实性更好。

4.假阳性与假阴性淋巴结分析:在CT诊断40个淋巴结转移中,20个为假阳性,包括8区5个,2区4个,5区和7区各3个,肺门区域2个,胃左2个,主动脉弓旁1个。其短径范围0.5~1.1cm(中位数0.9cm),其中15个于DWMRI序列呈阴性表现且与病理相符,即CT诊断假阳性淋巴结中75%(15/20)可经DWMRI信息得以纠正。此外,15个淋巴结CT诊断阴性但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癌性转移,表现为假阴性,其中5个经反复确认CT图像未发现淋巴结肿大;10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范围0.4~0.9cm(中位数0.6cm),全部<1cm。这15个淋巴结中3个于DWMRI序列呈高信号表达并与病理相符,即在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中20%(3/15)可经DWMRI图像准确分辩出来。本组DWMRI诊断假阴性淋巴结14个,短径范围0.4~0.9cm,其位置主要局限在肺门区域(6个)和贲门旁胃左区域(6个)。

5.区域淋巴结大小与病理:除CT扫描诊断40个淋巴结外,另15个假阴性淋巴结可测量大小者10个,即在所有清扫淋巴结中,可用CT图像测量大小者共50个。转移组与非转移组大小见表2。两组长径、短径、体积均表现为癌性淋巴结组大于非癌性组。将淋巴结长径、短径、体积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协变量进入方程标准为α=0.10,经检验最终进入方程的只有淋巴结短径一项因素(β=1.898,χ2=4.782,P=0.029,OR=6.671),提示淋巴结短径大小为判断是否转移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到淋巴结短径曲线下面积为0.658,筛选出短径界值为1.1cm,对应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5.0%。因曲线下面积<0.7,故依据淋巴结短径判断癌性转移的参考价值并不高。单独对可测量大小的癌性淋巴结组进行分析,30个中13个(43%)短径<1.0cm,该组淋巴结短径95%、90%可信区间分别为0.4、0.6cm,即以淋巴结短径≥0.4cm为界定标准可包括95%的癌性淋巴结,以0.6cm为界定标准则可包括90%的癌性淋巴结。

讨论

  

食管癌、肺癌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确定是治疗靶区非常重要一部分,通常CT图像主要通过直径大小及形态来判断,最常用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cm;实际上病理伴坏死恶性肿瘤常伴有非转移性(炎性)肿大淋巴结,而正常大小淋巴结也不能除外转移;因此,单纯依据CT图像上淋巴结大小来确定转移与否准确性较差,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10?12]。本组经与术后病理比较同样发现依据CT图像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即敏感性低,全组病理阳性35个淋巴结中只有20个被CT图像所诊断,提示单纯依靠强化CT图像很难有效地将径线较小、形态不典型癌性淋巴结分辨出来。除此之外,在CT诊断的40个淋巴结中有50%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转移性淋巴结,阳性预测值只有50%,提示CT扫描也不能有效地剔除非癌性肿大的淋巴结。总体来看,如果完全依据CT图像确定GTV区域淋巴结部分,既存在较高的漏照风险,也存在较明显的过多照射问题。本研究CT扫描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前期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约登指数只有53.4%,说明CT诊断结果与病理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研究进一步对影像学可检测到大小的30个癌性淋巴结进行分析,发现在30个淋巴结中短径<1.0cm的比例达到了43.3%,与刘林等[11]的研究吻合,再次提示小淋巴结同样可能为癌性转移,以短径≥1.0cm作为界定标准尤其是放疗勾画标准有可能会漏诊、漏照较高比例癌性淋巴结。临床医生在靶区勾画过程中,应同时参考更有价值的其他影像学信息以提高治疗准确性。

DWMRI是一类功能成像技术,是迄今唯一能在病理生理状态下观察活体水分子微观运动,并可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有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早期改变的成像方法。因其同时具备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特点,诊断淋巴结转移不仅依赖大小和形态改变,更主要是显示代谢方面变化,属功能成像范畴,故弥补常规影像学方法不足,提高诊断准确性。近年已有研究[6?7,13]显示DWMRI在确定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甚至可与PET?CT媲美。本研究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高于CT,即DWMRI与CT比较可明显提高这三方面诊断效能。通过对假阳性和假阴性淋巴结比较后发现CT诊断假阳性淋巴结中75%可经DWMRI信息得以纠正,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中20%可经DWMRI图像准确分辩出来。以上研究结果提示,CT扫描基础上参考DWMRI信息可从肿大淋巴结中有效剔除非癌性转移淋巴结,这是DWMRI最明显优势所在,且通过参考DWMRI信息还可从不典型小淋巴结中分辨出部分癌性转移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照。因此建议在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靶区勾画过程中参考具备功能成像特点的DWMRI信息共同勾画区域淋巴结以提高靶区准确性。总之,依据CT图像判断肺癌、食管癌等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不高,单以短径≥1.0cm作为靶区勾画标准可能会漏照较多癌性淋巴结。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CT扫描,可有效排除非癌性肿大淋巴结并有助于分辨部分小转移性淋巴结。建议用作临床靶区勾画时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4-08-21)









































乳腺炎是怎么引起的呢
我院小儿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广西最大的小儿胆


转载请注明:http://www.ujmgc.com/zlcl/1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