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原因不明。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增多引起脑梗塞的病例,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63岁。主诉左侧肢体无力3天。现病史患者于年10月20日出现感冒流涕,打喷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伴有左侧肢体麻木感,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症状未见进行性加重。医院,具体诊治不详。患者症状未见缓解。既往,半个月前频繁腹泻,于外院行胃镜肠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炎,胃炎,胃粘膜糜烂。经对症治疗好转。年10月23日转入我院诊治。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个人史饮酒20年,每天约1斤白酒。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明。查体合作,无眼睑下垂,双眼位不对称,双瞳等大正圆,D=3.0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无复视,无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不偏。伸舌不偏。左上肢远端5-级,左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左手指鼻欠稳准,BCRL++R-,PSRL++R++,Chaddock征:L+R-,Babinski征L+R-。颈软。NIHSS评分:2分。辅助检查化验回报:WBC:11.2x10^9/L,NE%:29.6%。嗜酸细胞百分比:48.8%,嗜酸细胞计数:5.47x10^9/L,空腹血糖:8.08mmol/L。入院后行头磁共振回报:脑内多发腔梗,脑萎缩。双侧额顶枕叶、右侧基底节、双侧小脑多发DWI高信号,考虑近期梗塞或其他细胞内水肿病变。MRA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硬化,局部狭窄15%-20%。患者颅内多发梗塞,考虑是否心源性栓塞所致,请超声科会诊查找心源性栓子回报:PDE提示未见心房及心脏瓣膜血栓。肝胆脾超声提示:脾大、肝囊肿、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肺CT提示肺气肿。-03-21患者复诊头MRI+MRA提示:未发现新发病灶,原有病灶形成软化灶,头部MRA未见异常。诊断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2.多发脑梗塞(小脑、脑干、丘脑及枕叶)诊断思路:患者第1次入院时,头MRI提示DWI示多发梗死,散在分布,前循环梗塞呈双侧内分水岭分布,皮层存在。后循环小脑、脑干、丘脑及枕叶多发散在小梗死灶。以上影像学改变多见于脑栓塞,心源性栓塞可能性大。常规PDE检查未发现栓子。但心源性的微小栓子仍未能排除。而患者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经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炎,引起心内膜增厚、心肌纤维化和附壁血栓,血栓的脱落就可以形成多发脑卒中。还可浸润血管内皮至多发血管损伤。因此,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本次多发脑梗塞病因,给与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很快好转。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改善脑侧枝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给予雷公藤20mg每日三次口服及甲强龙40mg静脉输液治疗。随访或者出院时情况以及诊断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请风湿科、血液科会诊,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改善脑侧枝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后,病情好转。肢体力量逐渐恢复正常。随即转入风湿科继续治疗。-03-21患者复诊,辅助检查:头MRI+MRA提示:未发现新发病灶,原有病灶形成软化灶,头部MRA未见异常。
患者5个月后复诊时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新发病灶,原有病灶形成软化。患者上次入院为双系统的分水岭梗塞,栓塞,预后良好。这次住院化验嗜酸细胞基本接近正常,IgE仍高,化验过敏原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硬化较前相比程度明显加重,与常见的脂质沉积,过氧化所致的动脉硬化不符合。患者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基础疾病,因此我们认为患者颈动脉硬化明显加重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有关。建议患者进行系统治疗。
影像学图片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