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由骨髓和胸腺、脾、淋巴结等淋巴器官组成。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根据发生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两类。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为不同配布形式的淋巴组织。根据淋巴器官的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中枢淋巴器官,也称初级淋巴器官,如胸腺、骨髓,它们是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淋巴干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内分裂分化,分别成为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细胞。胸腺培育T细胞,骨髓培育B细胞。中枢淋巴器官发生较早,出生前已基本发育完善。淋巴干细胞在此分裂分化与抗原刺激无关,而是受激素及所在微环境的影响,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特异性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并输送到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所以是培育T或B细胞的场所。
②周围淋巴器官,又称次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由于它们依赖中枢淋巴器官供给淋巴细胞,故发生较迟,其淋巴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分化,需受抗原的刺激,从而产生大量效应淋巴细胞和抗体,所以是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无抗原刺激时体积较小,抗原刺激后体积增大,结构发生变化,抗原被清除后又渐恢复原状。
一、胸腺
(一)胸腺的位置和形态胸腺位于胸骨后,胸腔前纵隔上方,分左、右两叶,是长扁条状呈淡黄色脂肪样结构。其上端有时可突入颈根,达甲状腺的下缘。胸腺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重约10—15g,是一生中相对重量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至青春期达30~40g,是绝对重量的高峰期。此后,胸腺逐渐退化萎缩,被脂肪组织替代,至老年仅重15g。
(二)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实质形成小叶间隔,将胸腺分成许多小叶。每一小叶周围为皮质,其淋巴细胞密集,着色深;小叶中央为髓质,含较多上皮细胞,着色浅。由于小叶间隔不完整,使各小叶的髓质彼此相连(图4—5)。1.胸腺皮质(thymuiccortex)以上皮网状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大量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皮质因含大量密集的胸腺细胞,故着色深。
上皮网状细胞:皮质的上皮网状细胞有两种:扁平上皮网状细胞和星形上皮网状细胞。
扁平上皮网状细胞常呈扁平状,细胞间借桥粒连接。细胞一侧与被膜结缔组织相贴,形成一层完整的上皮,附于基膜上,细胞另一侧伸出突起,与其他星形上皮网状细胞突起相连接,此类细胞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有的扁平上皮网状细胞可认为是抚育细胞。抚育细胞为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胞质丰富,内含数个至数十个胸腺细胞,有的还在进行分裂。这些胸腺细胞是Th细胞的前身。
星形上皮网状细胞呈星状,核椭圆形,细胞突起细长而分支,相互以桥粒连接成网。网眼内充满胸腺细胞及一些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星形上皮网状细胞不分泌激素,其质膜紧贴胸腺细胞,有诱导胸腺细胞发育分化的作用。
胸腺细胞:是由进入胸腺的淋巴干细胞分裂、分化来的。皮质内的胸腺细胞分布很密,约占皮质细胞总数的85%左右。胸腺细胞一般可分为早期胸腺细胞,普通胸腺细胞和成熟胸腺细胞三个时期,它们的表面标志发生变化,但形态结构难以区分。淋巴干细胞迁入胸腺后,发育为体积较大的早期胸腺细胞,多位于被膜下区,是快速分裂、分化的细胞。细胞经数次分裂后移向皮质深层转变为普通胸腺细胞。普通胸腺细胞体积较小,其特点是开始出现T细胞抗原受体,但它们对抗原尚无应答能力。普通胸腺细胞正处于被选择期,大量的能与机体自身抗原相结合的胸腺细胞(约占95%)将被灭活而死亡,少数选定的细胞,它们逐渐从皮质迁入髓质,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胸腺细胞。
2.胸腺髓质(thymusmedulla)髓质内含大量上皮网状细胞和一些成熟胸腺细胞、交错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此外,髓质内还散布有大小不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胸腺小体(thymiccorpuscle),直径30~μm。它是由数层扁平的上皮网状细胞呈同心圆环抱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胞核清晰;内层胞核渐不明显,近中心的细胞常退化解体。胸腺小体内还常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胸腺小体的功能尚不清楚,但无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功能完善的T细胞。髓质上皮网状细胞呈球形或多边形,胞体较大,细胞间隙内有少量胸腺细胞。髓质上皮网状细胞是分泌胸腺激素的主要细胞。髓质内的胸腺细胞数量虽少,但均已成熟并具有免疫应答能力,它们迁出胸腺后即成为处女型T细胞。交错突细胞是构成髓质微环境的重要成分,与Th细胞的培育有关。它除分布于胸腺髓质外,还分布于其他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以其突起相互交错而命名。胸腺内的巨噬细胞也参与胸腺内微环境的形成,其分泌物能促进胸腺细胞的分裂、分化。
3.胸腺的血供应及血-胸腺屏障若干小动脉由被膜和小叶间隔进人胸腺后,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在皮质、髓质交界处汇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此处的内皮为高内皮细胞,是淋巴细胞进出胸腺的重要通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髓质汇集成小静脉,经小叶间隔及被膜出胸腺。
近年来发现,血流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人胸腺皮质,这表明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成分具有阻挡抗原进人的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它由下列成分组成:
①连续性的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②完整的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及其中所含的巨噬细胞等;
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上皮网状细胞。胸腺髓质无血-胸腺屏障。
(三)胸腺的功能
1分泌多种胸腺激素,如胸腺素、胸腺生成素和胸腺体液因子等,它们均有促进胸腺细胞分化的作用。
2胸腺是培育形成各类T细胞并向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输送T细胞的器官。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该动物即缺乏T细胞,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排斥异体移植物。若在出生数周后切除胸腺,由于已有大量T细胞散播到周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内,已能行使一定的免疫功能,故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胸腺是周围淋巴器官正常发育和机体免疫功能所必需的器官。但是,当T细胞已充分增殖发育,并已迁移到周围淋巴器官之后,胸腺也就逐渐趋于退化。
鸟类的腔上囊是培育各种特异性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现一致认为,哺乳动物的胚胎肝和骨髓是B细胞发生的场所,但出生后仅骨髓能终生不断地培育B细胞。
红骨髓既是造血器官.又是哺乳动物和人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淋巴干细胞在骨髓的微环境中先形成大的前B细胞,经4—8次分裂,成为中等大小的前B细胞,胞质已开始合成膜抗体分子。细胞经分裂变小.成为幼B细胞,细胞膜上出现膜抗体。继而再进一步分化为处女型B细胞,它们经血循环迁至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骨髓产生B细胞的数量比胸腺产生的T细胞少,但较为恒定,也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二、淋巴结
(一)淋巴结的位置和形态
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人约有多个淋巴结,呈豆状,大小不一,直径约1—25mm,质软,灰红色,多成群分布于肠系膜、肺门、腹股沟和腋窝等处淋巴回流的通路上,是滤过淋巴和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淋巴结一侧隆凸,有几条输入淋巴管通入结内,另一侧凹陷,称淋巴结门。有l—2条输出淋巴管、血管和神经由门部出人。由于淋巴结是沿淋巴管向心行程分布的,故这一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可成为另一淋巴结的输人淋巴管。
(二)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淋巴结的大小和结构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有很大差别。其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被膜,数条输人淋巴管穿越被膜通入被膜下淋巴窦。门部有较多的结缔组织。被膜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许多粗细不等的小梁(trabecula),它们互相连接成淋巴结内的粗网架。小梁之间又有网状组织构成的微细支架。淋巴结的实质可分为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1.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皮质、深皮质及皮质淋巴窦构成。
1)浅皮质(peripheralcortex)为紧靠被膜下淋巴窦的淋巴组织,由薄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组成,为皮质的B细胞区。淋巴小结是在薄层淋巴组织中发育而成,增大后嵌入深皮质。当淋巴小结密集时,仅在小结之间的浅部有数个细胞厚的薄层淋巴组织,其深部则为深皮质的一部分。
淋巴小结:其结构成分随功能而变化。新生动物未接触抗原刺激时,无明显淋巴小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小结形成并增大,抗原消失后,又可减少或消失。充分发育的次级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生发中心较大,可区分暗区、明区和小结帽。由暗区到小结帽反映了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暗区较小位于生发中心的基部,由新转化的大B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胞质嗜碱性强,故着色深,它们分裂、分化为明区中等大小的B细胞。明区位于生发中心的浅部,主要由中等大的B细胞组成,还含有巨噬细胞及小结树突细胞等,故着色浅。在被膜下淋巴窦的一侧的生发中心的周围,有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排列成新月形的小结帽。小结帽部小淋巴细胞是由明区的B细胞分裂、分化来的。B细胞在明区近小结帽处形成两类小淋巴细胞:
①浆细胞前身,它们可从淋巴小结迁移到髓质,经淋巴及血循环迁移至其他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或在慢性炎症病灶处,转变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实行体液免疫;
②B记忆细胞,它们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小结帽部主要为处女型B细胞,其功能意义不明。
2)深皮质又称副皮质区。为位于皮质深层的一片弥散的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及髓质之间都无明显的界限。近年研究证明,深皮质是由若干深皮质单位组成。每个深皮质单位是位于一群淋巴小结深部的半球形结构,它较平整的一面朝向浅皮质,而且,其中心对着一条输入淋巴管,另一面较凸朝向髓质。每个深皮质单位可分为中央区和周围区。中央区含密集的T细胞和一些交错突细胞等。新生动物切去胸腺后,此区不发育,故为胸腺依赖区。在细胞免疫功能活跃时,此区变大,T细胞增多。周围区是位于中央区与髓质之间的一薄层弥散淋巴组织,细胞较稀疏,含T细胞和B细胞。周围区内含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它是血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淋巴细胞可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或内皮细胞穿过血管壁。周围区与髓质邻接处含有一些短小的,一端为盲端的淋巴窦,它们是髓窦的起始部,也是深皮质区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窦的主要部位。
3)皮质淋巴窦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动的通道。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围淋巴窦。被膜下淋巴窦位于被膜下方,是包围整个淋巴结实质的扁囊,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通入其内。被膜下淋巴窦需通过深皮质单位之间的窄通道与髓窦相通。小梁周窦位于小梁周围淋巴窦,多为较短的盲管。淋巴窦壁衬有一层连续内皮细胞,内皮外面有薄层基板和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网状细胞。窦腔内有一些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并附有许多巨噬细胞。因此,淋巴在窦内流动缓慢,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异物和摄取抗原。巨噬细胞可进入淋巴组织,将抗原传递给淋巴细胞,以引起免疫应答。
2.髓质位淋巴结中央和门附近,由髓索和髓窦组成。由弥散淋巴组织构成的不规则形索,彼此相连成网,主要含有B细胞和一些T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索内细胞的数量与比例可因免疫状态而异。健康人的髓索内浆细胞较少,慢性炎症时,浆细胞大量增多。所以,髓索是淋巴结产生抗体的部位。
2)髓质淋巴窦简称髓窦。位于髓索之间,相互连接成网,其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的相似,但腔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因此有较强的滤过作用。
3.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淋巴由输人淋巴管导人被膜下淋巴窦,部分淋巴渗入皮质淋巴组织,部分淋巴经深皮质单位之间的窄通道流人髓窦。部分从淋巴组织渗出的淋巴可经小盲淋巴窦流人髓窦,再由输出淋巴管流出。淋巴管内有瓣膜,可防止淋巴的逆流。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由胸腺和骨髓发育的淋巴细胞,经血流迁居在淋巴组织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特定部位后,并非固定不动,它们可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然后,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内,这样,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迁移到另一个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在全身周而复始地不断周流,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通过再循环,不仅有利于淋巴细胞发现和识别抗原,而且能沟通信息,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功能整体,从而提高免疫效能。除效应性T细胞、幼浆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等,经血流进入病灶,不参加再循环外,其他类型的均不断地进行着再循环,其中以记忆性T、B细胞再循环最为频繁。参加再循环的淋巴细胞大量位于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内,这些细胞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库,它们的总量约为血内淋巴细胞总数的数十倍。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结的再循环,一次约需18~20小时,通过脾的再循环约2~8小时。一般T细胞的再循环较B细胞为快。T:T细胞;B:B细胞
(四)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病原体等抗原侵入皮下或结缔组织后,很易进入毛细淋巴管,然后随淋巴回流进入淋巴结内。在流经淋巴窦时淋巴运行缓慢,窦内的巨噬细胞可及时清除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因此,经淋巴结过滤后的淋巴,其中的细菌几乎全部被消灭,其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毒和癌细胞的清除率较差,故清除率与病原体的性质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可见,淋巴结是B淋巴回流中的重要滤器。
2.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抗原进入淋巴结后,被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捕获及处理后,可转递给浅皮质与深皮质交界处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转化为母细胞并大量增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不仅淋巴结内抗体增多,且过滤后的淋巴中也含较多的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时,深皮质明显扩大,效应T细胞大量增多。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哪一种应答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
三、脾脾是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但它不是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而是位于血液循环的通路上,有滤血和产生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一)脾的位置和形态脾略呈椭圆形,位于左季肋区(左腹上区),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时,在肋弓下不能触及。当脾肿大时则易摸到。活体时,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故受暴力撞击时易导致脾破裂。成人脾重约一g。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膈面光滑隆凸,与膈相贴;脏面凹陷,近中央处称脾门,有神经、血管出入。脏面前上方与胃底相贴,后下方与左肾及左肾上腺邻接。上缘技锐。有2-3个切迹,下缘较钝厚。后端钝圆向背内侧,前端较阔向腹外侧。脾是腹膜内位器官,除脾门和与胰接触处外,均被以腹膜。脾借腹膜皱襞所形成的一些韧带支持固定。(二)脾的组织结构
与脾的功能相适应,在其组织结构上既有与淋巴结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脾与淋巴结相似之处,都是由大量淋巴组织构成,但脾无皮质、髓质之分,而是分为白髓、边缘区及红髓三部分。脾无输入淋巴管,脾内也没有淋巴窦而有大量血窦(即脾窦)。
1.被膜与小梁脾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还覆有浆膜。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许多分支的小梁。小梁互相连接成网,构成了脾的粗支架,小梁间的网状组织构成了脾淋巴组织的微细支架。被膜和小梁内含有许多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它们的舒缩可调节脾的含血量。进出脾门的动、静脉随小梁分支成为小梁动脉或小梁静脉。2.白髓(whitepulp)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沿动脉分布而成,在新鲜脾的切面上为散在的灰白色小点,故称白髓,它包括下列两种结构:
1)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呈长筒状分布的弥散淋巴组织,随中央动脉的分支而逐渐变薄。主要由大量T细胞构成,还有一些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它是脾内的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此区明显增厚。
即脾内的淋巴小结。它是分布在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的淋巴组织团,主要由B细胞构成,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很少。当抗原进人脾内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也可有生发中心,且可区分出暗区、明区和小结帽,小结帽朝向红髓,此时中央动脉常偏向一侧。
3.分布于被膜、小梁和白髓之间,约占脾实质的2/3,因含大量红细胞,在新鲜脾切面上呈红色,故名。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
1)脾索是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的。脾索相互连接成网,与脾窦相间排列。脾索内含有髓动脉、鞘毛细血管和动脉毛细血管。由于大多数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故脾索内含有各种血细胞。脾索内的血细胞大多可穿过血窦壁的内皮细胞间隙重新进入血流,但是,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及异物等,则被脾索内的大量巨噬细胞所吞噬。所以,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索内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还有许多浆细胞,是脾内产生抗体的部位。
2)脾窦为相互连通的不规则的静脉窦,直径约12~40μm。窦壁的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呈纵向平行排列,细胞间有宽约0.2~05μm的间隙,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和一些稀疏的环行围绕的网状纤维。因此,窦壁呈栅栏状多孔隙的结构,有利于血细胞的穿越。当脾收缩时,血窦壁的孔隙变窄或消失,脾扩张时孔隙变大。在脾窦的横切面上,可见窦壁内皮位于脾索的周边,呈点状排列,内皮细胞含核部分较大,凸向窦腔。窦壁附近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细胞间隙伸入腔内。
4.边缘区是红、白髓的交界处,宽约μm,其中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较红髓密集,T、B细胞均有,但以B细胞为主,并含较多的巨噬细胞及一些血细胞。从胸腺或骨髓迁入脾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常先聚集于此区继续成熟,由中央动脉分支来的毛细血管在此区内膨大形成边缘窦,窦的附近有较多的巨噬细胞,能对抗原进行处理。因此,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和引起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淋巴细胞经此区转移至白髓和红髓。
(三)脾的血循环脾动脉由脾门入脾,随小梁分支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许多小分支供应白髓,并伸入边缘区形成末端膨大的边缘窦。中央动脉的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形成一些直行的小分支,形似笔毛故称笔毛动脉。笔毛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①髓动脉,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②鞘毛细血管,内皮外有巨噬细胞鞘围绕;③动脉毛细血管,除少数毛细血管直接连于脾窦,大部分毛细血管的末端扩大并开放于脾索,开放处附近有较多的巨噬细胞,所以,血液经脾索缓慢过滤后入脾窦。脾窦汇集成髓静脉,后者入小梁后即为小梁静脉,最后汇集成脾静脉出脾门。脾的淋巴管甚少,其毛细淋巴管起于中央动脉的周围,在被膜较粗的小梁内可见淋巴管,它们汇集后出脾门。(四)脾的功能
1.滤血脾是位于血液循环通路上的重要滤器。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它们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可清除血中的异物、抗原及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致贫血。脾切除后,血内衰老及异形地红细胞增多。
2.免疫侵入血内的抗原物质,可在脾内引起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变厚,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大量增生,以及脾索内浆细胞显著增加,能产生大量抗体。
3.造血胚胎早期,脾能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主要产生淋巴细胞。当免疫应答时可大量增殖淋巴细胞。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严重造血障碍等),脾可恢复造血功能,产生各种血细胞。
4.其他人脾可贮血约40ml,当机体需要时,可将所贮的血驱入血流,此外,衰老的红细胞在脾内被吞噬破坏时,其中所含铁的物质可贮存于脾内,以供机体造血时的需要。
四、扁桃体
咽部粘膜内含丰富的淋巴组织,除分散的淋巴组织外,有些部位的淋巴组织聚集形成轮廓清楚、大小不等的隆起,称扁桃体。它们是机体经常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周围淋巴器官,它们在咽部大致分布成环,组成人体的一道防御屏障。在儿童时期最发达,近青春期开始萎缩。按它们所在的位置,分别介绍如下。
腭扁桃体:是最大的一对扁桃体,呈卵圆形,左、右各一,位于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凹窝内,即通常所谓的扁桃体。腭扁桃体的表面被覆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延续。上皮向固有层内深陷,形成10~30个有分支的扁桃体隐窝。隐窝深部的上皮内含有许多T、B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等,称为上皮浸润部,其机能不详。上皮下及扁桃体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淋巴小结主要为B细胞,其发育程度与抗原刺激密切相关。小结间为弥散淋巴组织,其中80~90%为T细胞,也有散在的浆细胞、B细胞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后者是淋巴细胞由血进出扁桃体的主要通道。固有层内有一些小的淋巴管,淋巴细胞也可经淋巴管迁移至附近的淋巴结,以扩大免疫应答。
舌扁桃体:结构与腭扁桃体的相似,但隐窝较浅,淋巴组织较少。
咽扁桃体: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无隐窝,粘膜形成一些纵行皱襞,固有层内有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组织的深侧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将它与周围组织分隔。
咽鼓管扁桃体:其结构类似于咽扁桃体。
扁桃体的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抵御细菌、病毒及其他异性蛋白的侵入。这些入侵的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者产生抗体就地处理抗原。扁桃体的功能不仅在于局部的免疫作用,而且,还可能在于它与全身其他淋巴器官的联系。扁桃体易与各种抗原接触,从而使机体对各种抗原的入侵作好必要的准备。若入侵细菌的毒性强或机体的免疫功能弱时,可使扁桃体发生炎症。
和宋美业简介:和宋美业成立于6年12月28日,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专业线性厂家。和宋人秉承着感恩、诚信、学习、创新、改变、坚持的行为规范提供客户贴心服务、帮助客户持续获利,与客户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和宋美业现有模式:《全民风暴拓A客》老客新客一起拓、《商业联盟平台》不动老客人纯拓新客、《善行中国》打造知名度、《奢美会》
现经营品牌:身材管家胸部抗衰系列、舒道堂淋巴养生、7天抗衰28天美白、谁的水
淋巴养生专家:和宋美业。
淋巴养生-
扫一扫!专业淋巴养生专家搬回家!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白斑医院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