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康复案例
预防知识
饮食健康

WHO分类胸腺肿瘤版

往期相关内容链接:

胸腺上皮性肿瘤最新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影像表现

资源汇总

胸腺肿瘤分类目录及新的结构调整WHO胸腺肿瘤分类见表1。

新版将原先肿瘤学国际疾病分类(ICD-O)编码为1的常见类型胸腺瘤,全部改为3。其实早在旧版第页《WHO胸腺肿瘤组织学分类表》注2中就指出,“对于胸腺瘤而言,设定为恶性,其生物学编码为1~3”。

新版取消了命名括号内的注解,如A型胸腺瘤(梭形细胞型;髓质型),转而以同义词形式出现;增加了非典型变异型。

将微小胸腺瘤(显微镜下胸腺瘤)的ICD-O编码由1改为0,表明生物学行为良性。

将神经内分泌肿瘤从胸腺癌中独立出来,另设一章。

删除了非乳头状腺癌,将原先归于腺癌部分的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及胸腺癌,非特殊类型归于“其他罕见类型的癌”。

将伴t(15;19)易位的癌更名为NUT癌。

删除了肉瘤样癌后面括号内的癌肉瘤,并将旧版位于其后的透明细胞癌提前。

删除了混合型胸腺瘤,同时指出,一种以上胸腺瘤亚型成分的肿瘤应列出主要成分,次要成分以10%为增量予以记录,<5%将予以忽略。

将“胸腺脂肪瘤(thymolipma)”中的“胸腺”二字取消。将脂肪肉瘤中的高分化、去分化、黏液样及多形性4个亚型一一列举,并分别标示其各自的ICD-O编码,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滑膜肉瘤。

新增“其他罕见类型胸腺瘤(otherrarethymoma)”下设微小胸腺瘤(microscopicthymoma)、硬化性胸腺瘤(sclerosingthymoma)及脂肪纤维腺瘤(lipofibroadenoma)3种。

△:形态学代码来自肿瘤学国际疾病分类(ICD-O)编码。生物学行为编码:0代表良性;1代表不确定、交界性或生物学行为未定;2代表原位癌/上皮内瘤变Ⅲ级;3代表恶性。▽:鉴于对一些疾病认识的变化,对先前的WHO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了一些修订;*代表新增ICD-O编码,由IARC/WHO委员会批准。▲为译者所加,为新增病种。

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型

恶性胸腺上皮性肿瘤的TNM分期见表2。除少数具有显著多形性或异质性者可诊断直接为恶性外,大多数病例在细胞学上不能分辨出良性或恶性,目前,仍使用以包膜是否浸润及有无转移而制订的Masaoka分期,作为胸腺瘤的临床分期。

流行病学

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

表纵膈生殖细胞肿瘤与精原细胞瘤的一般特征对照

一些容易混淆的诊断问题

胸腺增生与胸腺瘤 

胸腺增生虽未被新版WHO分类收录,但并非罕见,约占重症肌无力(MG)的80%,临床上常因发现前上纵膈包块,误认为胸腺肿瘤而就诊。可能与某些胸腺瘤的发生有关。增生的胸腺保持原形,切面无明显结节或肿块,质软,被膜较薄。有2种类型:真性胸腺增生和胸腺淋巴样滤泡增生。

真性胸腺增生指大小超过同一年龄段正常胸腺上限,等比例均匀性增大。常继发于放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及烧伤等应激事件,因免疫反应一过性增大,一旦应激事件停止,就会逐渐缩小甚至达到正常大小,故又称为反应性增生,临床上一般无MG症状。镜下与正常胸腺结构相似,保留原有小叶结构,皮髓质分界清楚。

而淋巴样滤泡增生,形成活化的原始生发中心,皮质正常或变薄,髓质扩张,淋巴细胞增生明显,伴有典型胸腺小体,也称为自体免疫性胸腺炎,约65%患者合并MG。

请注意:任何一个胸腺的占位性病变,只要有上皮细胞呈巢,哪怕只有2、3个,也是胸腺肿瘤,而不是胸腺增生。

胸腺瘤与胸腺癌 

旧版认为绝大多数胸腺瘤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建议在诊断中避免使用恶性胸腺瘤这一术语,但新版全部归为恶性,故二者需重点鉴别。新版并没有对胸腺癌做具体定义,而是作为一种排他性诊断,首先,需要确定“是什么?”:癌浸润性生长,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呈巢团状排列;其次,还要排除“不是什么?”:癌缺乏胸腺瘤那种特征性的结构如分叶状排列、血管周间隙形成、髓质分化及聚集不成熟的T细胞,除了CD5、CD117外,还可表达GLUT1及MUC1,后者并不陌生,它的一个别称就叫上皮膜抗原-EMA;第三,尚需明确“具体是哪个类型或亚型?”这样一种诊断三部曲。在临床实践中区分胸腺瘤与胸腺癌,既要杜绝医生治疗过度或不足;又要防止患者恐癌,拿捏适度非常关键。

请注意:(1)不论哪种类型,胸腺瘤总是伴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2)不论淋巴细胞数量多少,总与上皮细胞有密切镶嵌关系;(3)如果出现淋巴结转移,不论形态属于哪一归于高级别胸腺瘤或胸腺癌;(4)无论大小或(和)百分比,含有胸腺癌成分的异质性胸腺瘤都应诊断为胸腺癌,不仅需具体说明百分比和组织学类型,还需列出附属的胸腺瘤成分。

胸腺瘤与胸腺淋巴瘤 

胸腺是免疫中枢,迁徙及演化过程中,淋巴细胞的任何分化成熟阻滞及归巢异常,都会为以后此类肿瘤的发生提供可能。

曾认为胸腺瘤是胸腺上皮的肿瘤,肿瘤内的淋巴细胞不论其数量多少以及是否成熟,均为反应性成分,但胸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oma)等独特的发病机制,质疑这种观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鉴别,需仔细观察抗体表达的部位及范围,出现网状分布的肿瘤性上皮细胞,表达CK、EMA,应诊断为胸腺瘤,而胸腺淋巴瘤通常表达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除渐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表达EMA外,均不表达上皮性标记物,其内的一些上皮,很可能是残存的。

原发瘤与继发瘤 

胸腺临近肺、胸膜及心血管及食道等,发生肿瘤容易相互蔓延、累及或转移,需借助仔细而全面的查体、结合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包括大体所见、免疫表型甚至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确定原发灶。

(花人青整理)

↓以上内容节选自(感谢作者与期刊):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ujmgc.com/yfzz/1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