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康复案例
预防知识
饮食健康

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第72期学术活动及多

年12月2日15:30,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于医院门诊楼10楼第3会诊室进行了第72期学术活动及多学科会诊。医院有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参与的科室有:肿瘤科、血液科、放疗科、呼吸科、肾内科、检验科、病理科、细胞室等。

医院肿瘤科张明智教授为大家做了关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的讲座。张主任首先讲解了胃淋巴瘤的特点,它起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少有梗阻症状,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类似于消化性溃疡病、胃炎及原发性胃癌等,胃镜活检需要一定的深度。胃幽门螺杆菌(H.P)与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慢性炎症是获得性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形成基础,t(1;14)和t(11;18)染色体易位是该型淋巴瘤发生中的重要遗传学改变,其表达的相应蛋白分子BCL10和MALT1在激活NF-κB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促使了淋巴瘤的发生。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次是MALT淋巴瘤。超声胃镜有助于胃淋巴瘤的诊断与分期。其诊断需要借助于胃镜行病变组织活检及免疫组化。CT、超声等进行分期。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t(11;18)和t(1;14)遗传学检测可评估病情及指导治疗。随后,张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及NCCN指南,主要讲解了胃MAL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溃疡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特点。第一,对于早期(IE期及IIE期)H.P阳性的胃MALT淋巴瘤,单纯根除H.P治疗可使75%的病人获得治愈,3月后根据胃镜结果判断是否加用放疗或观察随访,但是对于H.P阳性且伴有t(11,18)或t(1,14)染色体易位的患者,一般为H.P非依赖性淋巴瘤,根除H.P治疗不能达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可考虑加用放疗,3-6月后内镜评估结果考虑是否化疗。由于抗生素耐药率的上升,目前根除H.P治疗推荐“四联方案”(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对于早期H.P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首选放疗。化疗主要应用于抗H.P感染治疗及放疗无效,IIIE期以上、有转化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第二,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标准方案为8R-6CHOP方案。不推荐手术治疗,因为其并不能改善总生存期(10年总生存期单纯手术组,手术加化疗组及单纯化疗组分别为54%,91%,96%)。单纯应用CHOP方案时,受累野放疗可显著提高总生存期。然而,应用R-CHOP标准方案化疗时,5年生存率已接近%。因此,推荐应用8R-6CHOP标准方案化疗的患者一般不需放疗,而应用CHOP方案化疗的患者应加用受累野放疗。第三,溃疡型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张教授分享了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的经验,即先应用低剂量预化疗,经2-4周后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或缩小后再转为标准的R-CHOP治疗,从而避免穿孔及出血。

继之参会人员分别就5例会诊患者进行了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各医院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踊跃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会诊患者的诊断措施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病人会诊情况:

病例一:患者,女,23岁。以“发现双侧大腿红色结节20天”为主诉。20天前,发现双侧大腿红色结节,大小不一,成批对称分布,直径约1-2cm,触之坚硬、疼痛,伴间断发热,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示:WBC3.62×/L,Hb81g/L(↓),PLT×/L(↓),β2-MG2.99mg/L,LDHU/L。风湿免疫全套、血管炎相关检验等均为阴性。超声示:脾大(厚径40mm,长径mm),脾门处可及范围约31mm×31mm的低回声。皮肤科以“脂膜炎?”收入院,行“皮肤结节活检术”,病理示:深在性血管炎。近5天来间断发热,最高至38℃以上,可自行降至正常。再次复查β2-MG2.28mg/L,LDHU/L。骨髓形态学及流式结果示:均未见肿瘤样细胞。PET-CT示:前纵膈软组织密度影放射性分布稍浓聚(SUVmax3.0,约1.3×2.4cm),脾门、胰周及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活跃(SUVmax5.8,大者约1.7×3.2cm),脾大(约10个肋单元),胸骨左侧沿代谢稍活跃,其他未见明显异常。

会诊目的:进一步明确诊断。

讨论:患者为年轻女性,发现双下肢大腿红色结节20天,大小不一,成批对称分布,直径1-2cm左右,触之坚硬、疼痛,常伴发热、寒战。(皮肤结节)病理示:深在性血管炎。但风湿免疫及血管炎相关检测均阴性,且“血管炎”难以解释高热、血象二系减低。PET-CT提示前纵膈软组织密度影,脾门等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升高。恶性淋巴瘤可伴发多种自身免疫病表现,其中血管炎并不罕见。对于皮肤结节、血管炎等表现伴发脾肿大、血象二系降低等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会诊意见:综合各专家意见,建议行脾门处肿物穿刺活检,并结合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

病例二:患者,男,63岁。以“发现全血细胞减少1月”为主诉。1月前因反复心前区疼痛不适,医院按“冠心病”治疗,疗效可。期间发现全血细胞减少,于10医院转入我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常规示:WBC2.7×/L(↓);Hb83.0g/L(↓);PLT53×/L(↓),复查血常规示:WBC波动于(2.0-9.7)×/L,Hb波动于71.0-97.0g/L,PLT波动于(23-56)×/L。骨穿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红比例0.73:1,粒系比值减低(占24.8%),红系比值增高(占35.6%),淋巴比值增高(成熟淋巴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37.6%),全片见巨核细胞5个,血小板散在可见。肿瘤标志物示:CA.42u/ml(↑),其余CA19-9、CA72-4、CEA、AFP、NSE、PSA等均在正常范围;病毒全套:EBV-IgG(+)、CMV-IgG(+);风湿全套全阴性;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铁三项:铁蛋白.4ng/ml(↑);凝血正常。PET-CT示:骨髓弥漫性代谢活跃,SUVmax7.2;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多发条索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双肺下叶部分膨胀不全,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重,右肺中叶可见高密度小结节影,以上病灶放射性分布均未见明显异常。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再次行骨穿,骨髓活检示:骨髓组织增生活跃,组织内可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分类不明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偏大,圆形,浆量中等,胞核圆形,较大,染色质疏松,核仁显隐可见。

会诊目的:明确下一步诊治方案

讨论:首先,患者血象三系减少,入院时骨髓形态学示骨髓增生减低,但红系及淋巴细胞比值均增高,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正常,可暂排除营养不良性贫血。其次,瘤标志物CA升高,多见于50%的胰腺癌、47%的胃癌、44%的肺癌(女性多考虑卵巢癌)等恶性肿瘤。PET-CT提示肺部多发病变,虽经抗感染治疗后病变有所好转,提示肺炎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除外少数PET-CT阴性肺恶性肿瘤合并肺部炎症。骨髓增生减低,也可能与恶性肿瘤骨转移干扰骨髓造血功能有关。最后,初次骨髓及血涂片中均见5%异常淋巴细胞,后复查骨髓活检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分类不明异常细胞。考虑原发骨髓淋巴瘤不能除外。

会诊意见:综合各专家意见建议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天后多部位骨穿活检,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流式结果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病例三:患者,女,61岁。以“乏力12月余”为主诉。1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乏力,活动后头晕、心悸、耳鸣、腰膝酸软,不伴纳差、头痛等不适,医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低下(具体数值不详),给予“输血”等治疗后乏力症状好转。10月余前再次出现乏力,血常规示:WBC2.5×/L(↓),Hb30g/L(↓),PLT31×/L(↓)。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程度大致正常,粒系、红系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系数量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散在灶状分布。免疫组化:CD5散在(+)(与CD3表达范围基本一致),C23偶见(+),CyclinD1偶见(+);CD43散在(+);CD38少量(+)。可检测到IgH、TCR单克隆重排。符合小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倾向于边缘区淋巴瘤。胸腹部CT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幽门部胃壁较厚,腹腔内多发小淋巴结;升结肠管壁较厚。给予“COP方案”、“干扰素+沙利度胺”、“泼尼松”等治疗后好转。2月前(.10)复查CT示:腹膜、大网膜不均匀增厚,疗效评价PD。入院查血常规示:WBC2.20×/L(↓),HBg/L,PLT76×/L(↓),骨髓活检病理示:淋巴组织增生,以小B细胞为主,结合免疫组化考虑惰性B细胞淋巴瘤。骨穿流式细胞术示(.11.25):CD5/CD19+双阳性细胞占92.88%,CD10、CD、CD25阴性,CD20表达强于CD19,高比例中等强度表达FMC7,低强度表达CD23,表面Kappa轻链呈单克隆性表达,其FSC值较小,提示小体积成熟B淋巴细胞,符合MCL特征。

会诊目的:进一步明确诊断

讨论:患者以“乏力,发现血常规三系降低”发病,骨髓活检发现小体积B淋巴细胞,TCR及IgH基因重排阳性,符合小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结合免疫组化倾向边缘区细胞淋巴瘤。但PD后复查骨髓,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倾向于套细胞淋巴瘤。首先,边缘区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均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二者常常需要鉴别诊断。边缘区淋巴瘤典型免疫表型为CD10-,CD5-,CD20+,CD23-/+,CD43-/+,CyclinD1-。套细胞淋巴瘤的典型免疫表型为CD5+,CD20+,CD43+,CD23-/+,CD10-/+,CyclinD1+。少数套细胞淋巴瘤为CD5-或者CD23+或者CyclinD1-。t(11,14)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的IgH-CCND1融合基因导致CyclinD1过表达是套细胞淋巴瘤的标志性改变。几乎所有的套细胞淋巴瘤核过表达SOX11,可用于CyclinD1-患者的鉴别。边缘区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案及预后明显不同,套细胞淋巴瘤通常需要更激进的化疗方案并且预后不佳。

会诊意见:建议复查骨髓活检,补做免疫组化SOX11,并行t(11,14)染色体易位检测或FISH法探测IgH-CCND1融合基因,进一步明确诊断。

病例四:患者,男,47岁。以“右肩骨折术后伴全身乏力、纳差1月”为主诉入院。1月前因车祸致右侧肩胛骨多发粉碎性骨折,术前CT及MRI检查发现伴有T2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胸腰椎、肋骨、肩胛骨、髂骨骨质结构异常。行“右肩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乏力、纳差逐渐医院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查血常规示:WBC12.80×/L(↑),Hb92.0g/L(↓),PLT×/L;血钙3.47mmol/L(↑),肌酐umol/L(↑),碱性磷酸酶U/L(↑),β2微球蛋白12.87mg/L(↑),LDH.00U/L(↑);肾动态显像+肾小球滤过率示:双肾血流灌注差,功能重度受损,GFR10.67ml/min/1.73m2(↓);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5g(正常值0-0.15g);尿本周蛋白阴性,血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阴性,血清蛋白电泳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3.25,粒系明显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占5.2%,形态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个;骨髓流式细胞学示:存在1.8%异常克隆性B细胞(表达CD20、CD19、CD38、CD71、cCD79a、Lambda,其它分化抗原均不表达),不除外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后行全身PET-CT示:全身骨骼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放射性分布浓聚(SUVmax22.2),脾大弥漫性代谢活跃(SUVmax7.9),腹膜后淋巴结代谢较活跃(SUVmax7.6,最大者0.9×1.8cm),考虑恶性病变。根据PET-CT提示病变部位再次复查骨穿,形态学示:分类不明细胞占50%,该类细胞圆形,类圆形,胞体偏大且大小不一,核浆较大,核形不规则。流式结果:CD19+(总B细胞)占全部细胞的3.32%,其中约46.47%(占总细胞1.54%)细胞体积偏大,表型为CD19+/CD5-/CD20+/CD38-/Ki-67/CD71(表达Ki-67和CD71提示细胞增生活跃),低强度表达CD10,表达CD22、FMC7,不表达CD23CDCD25CD79a,其表面Lambda轻链呈单克隆表达。

会诊目的:进一步明确诊断。

讨论:首先,患者临床特征为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高钙血症、肾功能损伤,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升高。但尿本周蛋白、血清固定电泳M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均无明显异常,不支持多发性骨髓瘤。PET-CT提示腹膜后淋巴结代谢活性稍高但形态纵横比为2(1.5),不是典型的淋巴瘤表现。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代谢活跃(SUVmax22.2),骨髓涂片形态学发现异常形态的细胞,流式细胞学提示骨髓存在异常克隆性B淋巴细胞。

会诊意见:综合血液、PET-CT、骨髓检查结果考虑为原发骨淋巴瘤。建议再次取骨组织活检,结合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

病例五:患者,女,27岁。以“发现左眼眶外下方肿物2年”。2年余前发现左眼外下方肿物,未在意。1月余前至我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CT示:左眼眶外下方肿物约12×8mm,边界欠清,周围骨质、眼肌及视神经未见异常。眼眶占位切除术后病理示:淋巴组织增生,以边缘区增生为主;免疫组化:CD20(弥漫+),D23(FDC+),CD5(少数+),CyclineD1(-),Bcl-2(+),CD10(灶+),Bcl-6(灶+),Ki-67(10-20%);基因重排示存在单克隆性增生的B细胞群,符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术后PET-CT示:左眼眶及全身未异常代谢影。实验室检查:LDHU/L。

会诊目的:明确是否需要局部放疗?

讨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型淋巴瘤(MALT)为B细胞性惰性淋巴瘤,最常见于胃,原发眼眶约占该型的12%,5年生存率达90%。年NCCN指南表明:IE期MALT淋巴瘤首选放疗,某些情况下首选手术或靶向治疗。若术后无残留病灶,应首选观察随访。就本病例来说,首先该患者为年轻女性,分期IE期,手术活检时因病灶较小而完全切除。术后PET-CT证实无残留病灶。其次放疗后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损伤等多种并发症,且发生率随放疗后时间延长,发生率上升。对于年轻患者应慎重。

会诊意见:IE期年轻患者、术后无残留病灶,不建议放疗。每3-6月定期复查随访至术后5年。









































白癜风能治了吗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jmgc.com/zlcl/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