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普外研究所教学查房纪要
全竹富主任组: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文献复习
主讲:姚安龙医师
主持:朱维铭主任
姚安龙医师:病史汇报略
姚安龙医师:促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年Gerald首次报道1例9岁的女童盆腔肿瘤。其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有多种分化方向,称其为“伴异向分化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年正式将其命名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最初的DSRCT病例报道均为盆腹腔的肿瘤。且免疫组化多样性,提示瘤细胞的分化方向尚不确定,表达上皮、间叶和神经等多种免疫表型。因此当时认为DSRCT来源于未分化的间皮细胞。随着病例数的增加,出现了发生于骨骼、大脑和肝脏、胰腺、卵巢等器官的DSRCT病例报道。因此目前认为DSRCT的来源可能是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到目前为止,国外文献报道约余例。5年存活率15%。DSRCT约95%以上发生于盆腹腔,少数位于卵巢、肝脏、肾脏、胰腺、骨骼、心脏、颅后窝。发病年龄4-66岁,中位年龄22岁,男∶女=4-6:1。国内报道数量少。统计年-年中文文献,国内报道50例。腹腔DSRCT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腹胀、腹部肿块、腹痛(最常见症状);便秘;腹水;黄疸;体重下降。腹腔DSRCT的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切片、免疫组化、以及遗传学基因检测。超声表现:B超下肿瘤多表现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血供丰富;肿块与周围脏器无明显起源关系,可有外压表现合并钙化可见彗星征。DSRCT腹部CT:单个或多个软组织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与腹膜、网膜及肠系膜紧密粘连,可全腹或盆腔同时受累,肿块边界不清;肿瘤对周围器官呈先推移、后包绕再浸润趋势;肿瘤与周围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为其特征性表现;肿瘤实质为不均质软组织密度,略低于肌肉密度,边界多不清,可伴有斑点状钙化及小片状坏死增强,增强时肿块周围呈轻-中度强化,其内部无增强改变;CT是最重要的术前检查。DSRCTPET-CT:并无特异性变现,主要表现为广泛腹、盆腔内不均质性葡萄糖代谢异常活跃灶,肿块内坏死区葡萄糖代谢呈缺失表现;病变累及广义腹膜、肠系膜、肠浆膜、淋巴结区域;糖代谢值平均为17.8;PET-CT对诊断并无意义;对DSRCT的明确有无远处转移、分期、疗效评价有一定价值。肿瘤的肉眼观:结节状、分叶状,其基底可较广,可源于腹膜、肠浆膜、结肠系膜等,质地中等,切面一般为灰白色。部分肿瘤内存在囊内出血、钙化点等表现。血清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并无实际临床意义。肿瘤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细胞小,胞浆少,细胞核浓染,细胞互相粘附排列成界限清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巢状或索状结构。细胞之间由大量致密增生的纤维间质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具有特异性,呈多向分化,表达多种蛋白。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上皮性(Keratin):EMA、AE1/AE3、VIM;神经性(NSE):CGA、SYN;肌纤维蛋白性(Desmin)标记物、Myod1;该肿瘤还会分泌一些特殊细胞因子:CD99、CD56、SD-、LCA,细胞遗传学上最具有特征性的11及22号染色体易位。95%的DSRCT患者携带t(11;22)(p13;p12),产生EWS(尤文氏肉瘤)-WTl(Wilms瘤)融合基因,表达特异EWS—WTl蛋白,激活PDGF、TGF-B,IL-2、15R等靶基因表达,导致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及结缔组织生成。由于DSRCT发病罕见且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15%。因而很难对理想的治疗模式进行大宗的临床研究,也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目前文献报道均以个案、回顾性研究为主。目前以烷化剂为基础的化疗(多采用P6化疗方案)、最大限度的减瘤术(切除瘤体90%定位为根治术)、辅助全腹腔放疗为主要方式。近几年的病例回顾分析,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病例数最多的回顾性分析:例患者:男性89例,女性15例,男性85.6‰;中位年龄为24岁(15-54岁);就诊时75%患者出现远处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例患者访结果报道中,65例(62.5%)已经死亡,中位生存期26月。1,2,3年生存率为80.2%,54.2%和33.2%。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根治术、减瘤术),转移状态,辅助化疗与患者预后生存显著相关。性别、年龄、放疗、肿瘤原发部位和大小、免疫组化中蛋白表达、肿瘤标志物均与预后无关。全腹盆腔放疗是手术的有效补充治疗。但只能控制肿瘤局部进展。对多发转移患者放疗并不能受益。Goodman研究了20例DSRCT减瘤术后患者,应用全腹盆腔放疗(30Gy)联合化疗方案,平均生存期32个月,肿瘤复发平均时间19个月,效果尚可。75%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发生骨髓抑制、腹泻、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至目前为止,全腹盆放疗并未带来生存的获益,毒副作用较大,因此不推荐临床试验外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大多数DSRCT无法彻底清除。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已在腹膜转移瘤中得到证实。Hayes报道了21例手术后患者行腹腔热灌注化疗(顺铂~mg/m2))。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与肿瘤细胞减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DSRCT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证据不足,不推荐临床试验外使用。最后总结::至目前为止,联合化疗和最大程度的减瘤术是DSRCT最佳治疗方案,接受这两种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但由于该病发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病时多已经存在转移,因此治疗效果仍差。DSRCT恶性程度高,多有腹膜转移、侵犯临近器官方式转移,血行、淋巴结转移少见。腹腔热灌注化和放疗均无生存上的获益,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验证。目前有学者建议可针对免疫组化的不同蛋白表达,选择分子靶向治疗,但未能付诸实践,未应用临床。
赞赏是一种支持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皮肤白癜风专家白癜风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