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对胸腺瘤的意义
磁共振成像很少常规用于胸闷症状筛查和胸片发现异常,因为通常认为前纵隔肿物CT检查优于MRI。一项纳入27例前纵隔肿物的研究,包括胸腺上皮肿瘤如胸腺瘤和胸腺癌,前纵隔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如成熟畸胎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以及淋巴瘤表现出了轻微的优势,正确诊断率CT(6%)vsMRI(56%)。
然而,胸腺囊肿MRI具有更高的诊断率。通常,CT和MRI联合诊断的正确率为86%。囊性肿物是MRI最有效的成像模式,因为在区分实性和囊性成分时优于CT(例如,胸腺囊肿和胸腺肿瘤)并可以区分实性成分区别囊性/坏死成分。MRI也可区分胸腺肿瘤和胸腺增生,亦可用于评估碘造影剂禁忌且怀疑前纵隔肿物为胸腺瘤的患者。
此类患者应进行MRI而不是胸部CT,因为术前必须确定血管和心包受侵(Ⅲ期),以便新辅助治疗胸腺瘤。这类患者使用MRI黑白血液技术很容易证实侵犯情况。MRI的多功能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优于CT。简言之,化学位移成像可以区分正常胸腺和胸腺肿瘤,动态成像可用于区分胸腺瘤和其它前纵隔肿瘤,使用Multi-ShotSpiralMRI实时成像可用于术前评估膈神经受累情况。
MRI的主要作用是评估胸腺瘤合并造影剂过敏和/或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分期(图)。胸腺瘤的典型外观是T加权相低到中等信号,T2加权相为高信号(图2)。
胸腺瘤T2加权相的信号强度可能接近脂肪,压脂技术可能有助于区分胸腺瘤和相邻的纵隔脂肪。囊性变和坏死的典型表现为T加权相通常为低信号,T2加权图相为高信号(图3)。纤维间隔和瘤内结节表现为低信号(图4)。瘤内出血的信号强度高度可变且与年龄相关。例如,含铁血黄素通常表现为T和T2加权相为低信号,而急性或亚急性出血可表现为T高信号(图5)。
临床分期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局部扩散(即,心包、血管和心脏)以及胸膜侵犯,常予以切除,应进行整个胸部成像而非局限在前纵隔。静脉造影可有助于识别小的胸膜转移瘤,表现为肿瘤增强(图6)。使用黑白血液技术有助于评价血管侵犯程度。血管扭曲或肿瘤位于血管腔是III期疾病的直接证据。心脏门控黑白血液技术更好评估累及心脏的肿瘤,灌注研究有益于怀疑大量心肌受累患者制定手术计划。
识别膈神经受累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III期疾病需要新辅助治疗,也可以更好的规划手术方案。使用实时Multi-ShotSpiralMRI可以研究膈运动,避免单独吸气试验。反常运动可以理解,膈肌运动跨度可以测量(图7)。
虽然功能性多平面MRI可能有助于识别心包受侵(表现为III期),往往无法通过影像学手段识别,只能通过显微镜证实(图8)。
某些间接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可用于评估原发性肿瘤,以明确哪些原发性肿瘤与局部扩散相关。一项研究表明92%为II、III和IV期胸腺瘤显示出混杂信号(图9),50%的肿瘤存在纤维隔,表现为内部分叶状特征(图0)。
所有的I期肿瘤存在混杂信号,但没有分叶。另一项研究评估给予造影剂后的增强模式。例如,动态MRI与早期肿瘤相比III期胸腺瘤表现出平均高峰延迟。虽然胸腺瘤的组织学分类和分期没有规定治疗方案,然而某些MRI特点与原发肿瘤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如肿瘤包囊,肿瘤内纤维间隔与组织学侵袭性低相关。某些表现,如不均匀强化和坏死为主或囊性成分表明其组织学侵袭性高。
原文题目:StateoftheArtMRImagingofThymoma
2.CT/MRI/PET诊断囊性胸腺瘤
病史概述:
患者60岁,女性,最近出现胸痛,无其他疾病史,胸部平片示双侧纵隔肿物。CT扫描前静脉推注造影剂,延迟相行胸部增强CT示前纵膈肿物(×8cm)从无名静脉延伸至心包,压缩左心房,中叶肺不张。双侧胸腔积液。病灶呈液性,边缘规则,内有分隔。注射造影剂后只有囊壁,隔膜和一个囊性结节显著增强(图)。
图
胸部MRI证实为巨大囊性肿物(4×4.5×7cm),T低信号和T2高信号示前上纵隔肿物边缘规则(图2)。内部隔膜轻度不规则伴有小结节,予以造影剂后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图2
特别是肿物的前中间隔的血管影增强明显。患者还接受了PET/CT扫描显示肿物摄取8F-FDG(SUVmax2)和病灶中间清晰可见局灶性示踪剂摄取(SUVmax5.7)(图3)。
图3
该患者接受细针穿刺活检。活检标本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大量坏死伴有淋巴细胞,结果提示为胸腺瘤。因此,患者接受一个疗程的激素治疗后再次行CT扫描。CT显示肿瘤明显减小,无心脏或肺部压迫,亦无无胸水(图4)。治疗后五个月患者接受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B型胸腺瘤,Masaoka-KogaI期。
图4
小编寄语:CT是评估胸腺瘤的一种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然而,巨大胸腺瘤可伴有囊性或坏死区域。MRIT加权像胸腺瘤可表现为同质或异质性的低信号肿物,T2加权像为高信号肿物。相反,囊性胸腺瘤,大部分为液性,由于内部伴有坏死及囊性变,伴有壁结节,亦可合并出血灶。PET可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
通常前纵隔肿块应首先考虑胸腺瘤,然而该患者病灶存在大面积肿瘤坏死,CT和MRI提示存在壁结节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PET显示肿瘤内部糖代谢明显升高,伴有膜状轮廓、壁结节和隔膜。这些表现提示为表明恶性病灶。
虽然本病例是通过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判断前纵膈囊性肿物的良恶性,并做出诊断。但在小编看来MRI在胸腺瘤的诊断中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术前判断肿物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原文题目:CorrelativeImaginginaPatientwithCysticThymoma:CT,MRandPET/CTComparison
3.EJCTS:胸部CT征像与胸腺瘤的病理分期相关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胸腺瘤鉴别和分期,并监测其术后复发情况。然而,CT影像学特征与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完全性切除和预后之间关系迄今无较好的研究报道。来自上海的陈海泉教授和杨洋医生等开展例一项研究,该研究报道了大样本的研究。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年0月至20年2月间例接受外科手术的胸腺瘤患者,每例患者均进行了术前CT评估,收集全部CT参数和临床病理资料。并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肿瘤轮廓,同质性,强化程度,脂肪层与邻近结构的间隙,纵隔淋巴结肿大程度,肿瘤周围肺组织变化和肿瘤形态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学分类显著相关。胸腺瘤呈分叶状或肿瘤轮廓不规则,存在钙化,侵犯周围脂肪组织,侵犯肺组织、血管,血管、肺与肿瘤关系紧密等与Masaoka–Koga临床分期较晚相关。肿瘤的轮廓,侵犯周围脂肪,侵犯肺组织以及侵犯血管周长的程度均与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并未发现可以可靠预测总生存期或无病生存时间的特定CT征像。小编寄语:该研究比较有意思,目前由于胸腺瘤的病例数较少,CT成像与胸腺瘤的WHO分类,Masaoka–Koga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并无明确报道。同时作者指出CT特征与完整切除率显著相关,但术前CT评估胸腺瘤的征象与患者的预后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这可能由于胸腺瘤本生的预后很好)。
Ok,仔细看看CT征象解读:肿瘤大小以7.35cm为界;肿瘤轮廓光滑、分叶or不规则;增强以胸壁肌肉作为参考;侵犯血管周长的程度以50%为界;肿瘤形态以圆形、椭圆形和斑块样分型。其他指标以yes、no分组。然而,很遗憾该研究还是未给出一个明确的CT判断标准,小编非常期待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例如几个CT征象与某种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同时也很期待加上MRI后是否可以增加这种诊断的准确性。
原文题目:Thecorrelationofmorphologicalfeaturesofchest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过程治疗白癜风医院